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山中傳奇‧台灣茶》節目製作感言兼論HDTV


首先必須申明的是,HDTV這個電視節目系統,其實早在1985年,也就是大約在民國74年左右,日本的NHK國營電視台就開始透過衛星向全球試播,台灣的小耳朵也可以收看得到,節目的細膩畫質及色彩層次都讓人嘆為觀止,至今已播映超過20年!

當年因為電腦與相關資訊設備並沒有像今天這麼普及,以及並不具備像今天如此強大的運算能力,因此當初日本的HDTV,就朝向以「類比」訊號組成的方式的在研發,也就是因為研發及試播的早,這種採用類比架構的訊號放送方式,因為已經定型,所以也就如此一直沿用下去。

十年過去,1995年左右,整個全球的電子工業,以及資訊產業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電腦也相當普及,而且運算能力也相當的強大,網路也已經開始逐漸發揮它的潛能,因此新世代發展的HDTV高畫質電視,也就理所當然的契合時代的背景需求,大量沿用已經相當成熟的「數位」訊號技術發展,因為它可以結合電腦及網路應用,至此日本HDTV的類比訊號技術正式宣佈試播失敗。日本當年負責研發的課長,受不了一生的心血,因為大環境的改變,而讓類比式的HDTV高畫質電視一時間形同廢物,內心自責不已,更為表明負責態度憤而跳樓自殺,也算是科技發展的一段插曲。

其實這位課長也不必這麼自責,因為科技的發展固然有其可以依循的軌跡,但它也不必然就一定可以走的很順遂,凡事都有例外,而且日本的HDTV高畫質電視節目試播了二十年,相關的資訊產業也在如今看似廢物的類比式HDTV的帶領下,展現相當成熟的關鍵技術,也都是產業發展向下扎根的基礎,也算是一項產業成熟發展前的「陣痛期」,它是必然的過程;然而負責且固執的日本人卻不做如是想,也因為他們有這種堅持的精神,才能在全世界競爭如此激烈的相關領域中,始終引領世界風騷。

這幾年台灣才搞定的無線數位電視的規格,原則上採用歐規的DVB-T系統,其實這種數位訊號的形成(要經過取樣、量化、編碼等過程)與處理(如多工、調變等),必須經由一些繁複的數學理論所導引得來的,在不同的領域應用,有各種不同的模式,最後,也就發展出各種不同的系統。而這種數位訊號的發展,並不是這幾年才突然冒出來的,它早在五十年前,大約在1960年代就已經存在!只是當時的技術發展朝向「聲音」的傳輸領域去應用,也就是以前相當盛行的「火腿族」,他們運用這種數位傳輸模式,可以跟遠在歐洲或全世界的朋友,透過無線電對講機線上即時通話,這也是數位訊號在實務應用上的實例;當時的工程師沒有想到將它引用為影像傳輸的用途,也因此讓這項相當成熟的技術躺在那裡至少30年,直到1990年代,電子工程師為了改善與解決傳統類比電視訊號的收視不良問題,才突然想起這項原本既有的技術,也使得數位訊號的傳輸方式,可以在二十一世紀初,廣為全球數位電視的採用。

我們回過頭來省視這段數位電視訊號的發展過程,也就必須特別為這位自殺的科長叫屈,因為許多業界的發展都相當的有前瞻性,卻都沒有好好的去對待,直到沉痾的問題浮現許多年,也始終找不到解決的方法之後,才願意真正去面對!如果當初的工程師可以用更前瞻的想法採用數位式的訊號傳輸模式,那麼作為另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技術「HDTV」,就可以省去這麼多的波折,說不定可以跟隨網路的發展腳步,而早先一步站穩它的腳步,而不是像現在仍停留在少數族群欣賞的侷限範疇之中!

根據科技領域的「莫耳」定律原理,CPU每18個月的運算速度就會提高一倍, DRAM的發展也一樣快速;1990年我買的286電腦,當時的暫存記憶體RAM,一條的速率是1MHz!二十年過去,現在RAM的外型大小跟過去一樣,一條是1 Gbit/s,或是2 Gbit/s,等於相差1千到2千倍,實在是相當的驚人!我想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科技這股強大的發展趨勢,擋也擋不住。過去4吋晶圓廠,再來8吋,再來12吋,再下去呢?16吋晶圓廠有沒有發展的必要,不久的將來,想必我們都會親身經歷這種發展歷程。

當晶圓的發展已經從前幾年的0.25微米製程,發展到0.13微米,如今的45奈米製程也已經正式量產,我們也就不用懷疑這波的科技應用發展,將會把我們的未來生活帶到何等的境界。相較於電腦科技的快速發展,我們對照一下當前HDTV的發展腳步,是顯得比較踉蹌的;尤其是在節目的數量與種類的多樣化,也就是在軟體方面相形遜色!當然我們看到面板的規格,從22吋以上已經全部都是Full HD1080i的系統,我想作為軟體界的的節目製作領域,應該要有相當的警惕之心。

因為既然是做為新世代的高畫質電視,過去台灣採用的類比或數位電視的NTSC系統,擁有525條掃描線,以及僅僅720×480解晰度,先天不太符合視覺比例的4:3的窄幅影像訊號,自然無法符合新時代的視訊需求; HDTV的規格為1920×1200,擁有如大銀幕般的16:9的寬幅架構,因此色彩鮮豔、層次分明、畫質解析度高,只是目前台灣的電視業界,只有極少數的製作單位,全程採用HDTV的製程來製作節目,因此高畫質的節目在台灣寥寥可數,所以目前公共電視HiHD頻道的節目,每天只有晚上8點至12點這四個小時的節目才是首播,其餘的節目都是一再重播的窘境,也就顯得不足為奇了。

根據日本最新推出的下一代HDTV高畫質的電視規格,解析度高達 7680×4320,可以說是「超級」高畫質電視,這樣誇張的解晰度,比電視剛發明時的解析度720×480足足提高10倍,讓人咋舌!到那時候看電視都像在看電影,電視也應該都是一百吋起跳,因此房子也要買大一點,否則你可能沒有看電視的權利與樂趣。雖然他們的「超級」高畫質電視,要到2015年才開始試播,2025年才會正試播出,但它毫不含糊的視訊規格,已經夠讓人引頸翹望。

當新的科技已經高高橫在眼前,而且保證再三讓人們驚豔的無法言語,我們不得不回過頭去看電視的發展史,它每次的躍進,都等同一次的工業革命。1923年,仍在蘇聯唸書時左力金(Valdimir K. Zworykin 1889-1982)發明了光電管,他利用電子掃描法取代械式掃描法,因此被後人尊稱為「電視之父」。1925年,英國的工程師貝爾德公開實驗他發明的電視機,也開啟了電視的時代,比電影發明的1895年,足足慢了30年,電視一開始是黑白的,直到二次大戰後的1950年代,彩色電視才逐步開啟了新的時代。

回顧電視發展史,一般電視、到數位電視、再到數位高畫質電視的技術,完全發展成熟,經歷將近九十年的時間,將進一世紀的演進,人們才能享受有別於過去受限的視覺框架,高畫質電視發展的時程,實在是度過了一段極為漫長的悠悠歲月。由此可見這項產業的特質,牽動周邊許多相關的產業,而形成一種特殊的產業鏈,它既講究硬體設備技術的提升,卻始終無法擺脫軟體的牽絆,硬體再進步,軟體卻可以主宰它的走向,台灣就是相當明顯的一例。

雖然台灣的HDTV在2008年中才開始試播,但我們至少看出整個台灣的電視製播環境,多少都會因為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動作,而開始動起來,無疑也算是一道微弱的曙光。2005年在下仍在華視服務時,轄下的製作團隊共有三組人,利用華視唯一的一台HDTV高畫質攝影機,輪流進行《記錄‧台灣~人與大地的故事》一系列紀錄片的製作,內容涵蓋人文、生態、傳統、風俗等,共計十三集;當時礙於製播環境的不成熟,因此儘管是用HD高畫質攝影機拍攝,然而後續的剪輯播出都是用SD標準系統製作,因為沒有HD播映系統播不出去,甚為可惜。這是真實的案例,號稱國內四大無線電視台之ㄧ的華視,全公司僅僅一套HD製作系統,也就不難想見,全台灣製播HD節目的環境,究竟有幾分成熟?

電視也是非常燒錢的產業,不消說記憶體業者需要政府紓困,HD高畫質的節目如果要做得起來,也就非得政府帶頭向前衝,除此之外別無他法。2006-2008年政府為了產業升級的理由,編列了四億的預算,補助國內電視節目製作業者,製播一系列的HD高畫質節目,也就是現在在公共電視HiHD頻道所播出的節目。2009年仍有徵案,3月31日剛截止收件,但是補助的規模及金額都是未知數。因此仰仗這項補助而讓更多的高畫質節目可以更普及的夢想,想必仍有一條長路要走。

攤開過去的補助名單,不難發現許多當前在各電視台播映的節目,有些都是補助的對象。從這種現象觀之,其實讓人氣餒,因為身為財力雄厚的電視台,不思帶頭編列預算製作高畫質節目,反而依賴公家的補助經費,來增加收入,或是分攤製作費支出,實在讓人沮喪。這種奇怪的行徑,與民間製作公司努力提升高畫質節目數量的理念相比,必然會削弱了民間的製作能量,對於電視製作產業昇級的實質幫助,與普遍化理想的實現,完全是背道而馳的。為何台灣的面板產業可以居世界前五大,但一年可以播映的新節目卻只有區區的數百小時,怎不叫人悵然失望。

理論上來講,HDTV因為是新系統,所以任何節目都可以製作,包括許多的農業節目甚至是旅遊知識等,所謂比較邊緣化的節目,《山中傳奇‧台灣茶》系列節目,也是這樣的時空環境下誕生的產物,它與一般節目的差別,是在於製作的方式與節目深度的掌握。《山中傳奇‧台灣茶》系列節目也是台灣第一套,針對台灣茶所製作,最全面、最完整、最寬闊、最深度探討台灣茶的弊病與深不可測的黑暗面向。

過去的節目習慣採用片段且偏向浮面式的印象探討風格,觀眾接收的多數是正向的資訊,吹捧諂媚肉麻有餘,實用與知識厚度嚴重不足。《山中傳奇‧台灣茶》系列節目拋開同類型節目舊習,開展全新的觀點,貫徹知性的核心價值,讓台灣茶的真實面貌攤在陽光下。我們透過HDTV的細膩畫質,細心捕捉台灣茶的多元風味,並且全面拓展台灣茶的內在價值。我們認為,唯有台灣所有的茶人,共同努力維繫數十年所累積深厚的製茶技術,台灣茶才不會成為昨日黃花。

其實台灣茶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它對於台灣的相對意義乃是在於,它可以媲美法國的紅酒、甚至是蘇格蘭威士忌等同的崇高地位。因為世界各地都有產茶,全世界喝紅茶系列的人口佔了9成,喝烏龍茶也就是半發酵茶的人只佔2%,但是半發酵茶領域最高的技術層次就在台灣,獨領世界風騷。台灣茶擁有先天的優異條件,可是台灣的茶人卻是永遠不滿足,穿梭於兩岸的製茶師傅,遲早會將台灣拿手絕活「半發酵茶的技術」,全部讓對岸茶界學習殆盡,KNOW HOW對於產業的重要性,舉世皆然,台灣短視的茶人卻將之視為無物,怎不讓人為之氣結。

就在本系列節目播至第九集的3月19日,海巡署在台中起出數萬公斤假冒台灣茶的越南、泰國進口茶,場面駭人。這個呼應節目內容的應景新聞有如曇花一現,可能無法激起茶界陋習過多的火花,然而一而再、再而三的負面消息,難保哪天不會就此讓台灣茶的聲譽,徹底破產,屆時再多的挽回作為,恐怕都將徒勞無功。要知道台灣茶從1869年外銷到紐約之後,歷經一百多年才擁有今天舉世獨霸的局面,希望台灣所有依靠茶葉生活的茶界同業們,不要輕易枉顧這項得來不易的成就,儘管我們是局外人,但我們仍然對台灣茶懷著相當深厚的情感,因為這塊寶島大地所栽培的任何農作物,都蘊含著我們的榮光與汗水,我們跟這塊土地之間密不可分的深厚情誼,讓我們得以因為台灣茶的光環而昂首吐氣。

因此,台灣人當然要喝台灣茶,台北縣石門的紅茶、鐵觀音最常喝,因為無毒乾淨又健康,而且經濟實惠又好喝。木柵紅心歪尾桃正欉鐵觀音,一斤三千起跳,偶而喝喝可以,桃園龍潭或是日月潭的紅玉紅茶,鹿谷的貴妃,坪林的包種,花蓮瑞穗的蜜香,恆春半島的港口茶,玉山下、嘉義梅山太和、梨山華岡的高山茶,以及苗栗頭份的東方美人都很好喝,但都很高貴。這一年半拍茶、喝茶、寫茶,竟然瘦了五公斤,十多年來第一次發生的事,不得不感念茶的神奇。我們在全台灣所遇見的茶農、茶人或是茶商,幾乎都是體態輕盈,由此現象觀之,茶肯定可以維繫健康。來源清楚、口味適合自己、高雅卻不貴、無毒的健康茶葉,就是每個愛茶人的終極標的,這也是《山中傳奇‧台灣茶》的製作團隊,對於本節目的製作感言與最大的收穫。

審視當前的節目製作契機,等於宣佈過去所存在的電視節目,都已經是過往雲煙!電視規格的差異,也讓大家有機會重新省思,如何強化同類型節目內容的精緻與細膩程度?高畫質電視帶給大家的製作概念與心態,絕對不單單只是在於影像畫質的提升而已,它也同時提升製作團隊的視野與取材的角度思維。改變的不只是外在的華麗身影,同時也增加了內在的意涵。讓電視節目除了精緻唯美的細膩呈現,同時也能牽引人們靈魂的悸動。

我們應該無法否認現有的電視節目中,有許多都是鬼打架、濫竽充數的成分居多,這些節目通過HDTV高製作成本的篩選之後,往後也就沒有出現在觀眾眼前的機會,再也不會戕害人們的靈魂之窗,人們也可以擺脫這些為數眾多的垃圾資訊的糾纏,同時還給閱聽眾一個乾淨的知識園地,這才是高畫質電視節目帶來最新的視覺革命!它是一道極為嚴苛的知識篩選器具,在節目尚未抵達閱聽眾之前,已經自動攔截言之無物的節目,讓高畫質的節目可以具有知性與感性的風格,既休閒、又浪漫、又理性兼具,輕鬆又寫意的將知識的內涵,詳實且面面俱到的傳達給閱聽大眾,讓所有高畫質的節目,都能成為與全球知識接軌的傳遞之窗。◆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台灣茶第十三集p1


第十三集、《愛茶一生》腳本

利展豐, 2005年「台灣第一好茶」的冠軍得主,他家的茶園,就在苗栗。2008年春天,他在苗栗市自家的後面,已經休耕多年的稻田裡,種下了新的茶樹。

-super-利展豐-苗栗茶農
﹝我想高山固然是一個很好的條件,但是整個對茶來說,高山也不過是條件之ㄧ,並不是包含所有,所以我個人比較不認為高山跟低海拔的差異在哪裡,條件上的差異是有差,可是後面人為的管理跟製程,這個是有相當重要的努力。﹞


他是葉春成,2006年「台灣第一好茶」的冠軍得主,他們的茶園相當獨特,因為他們的茶園有種樹,別人的茶園沒有樹。﹝為什麼我們要種樹,就是因為茶園在空氣中吸收的營養份是最重要的,過去大家喝到的茶為什麼都有特殊的味道,現在特殊的味道越來越消失,原因就是因為茶的關係,所以我們掌握了樹是影響茶園品質最重大的關鍵,所以我們的茶園才會去種樹。﹞


他是季野,著名的詩人,一生愛茶,至死方休。一生捍衛「紅水烏龍」的季野,誠摯呼籲茶農不要放棄美好的傳承。﹝茶本來是走向愈走愈清香的路線,它的特性可以跟市場對抗的特性低了下來,紅水烏龍變成可以放可以放很久,甚至可以放三年五年都沒問題。﹞


他是Andy,二十年前,從美國來台中唸書,現在教英文,因緣際會愛上烏龍茶!Andy認為,凍頂烏龍茶是世界上最好的茶葉。﹝我覺得鹿谷是台灣算很特別的一個台灣社會的部分,雖然他們是農夫、他們是茶農,可是也有這個才藝的部份,這是因為茶的世界,才讓我一直跑回來台灣。﹞他也研究台灣的高山茶,有它獨特的香氣,相當高雅,但也特別高貴。Andy在網路上架設名為〝Blackdragonteas.com〞的網站,專門推荐台灣的烏龍茶,給美國故鄉的朋友。


一個外國人,持續替台灣茶宣傳二十年,讓人非常感動!其實,台灣各地的茶農,茶人,甚至是茶商,他們大多付出大半輩子的光陰,在仔細呵護台灣烏龍茶的盛名,當然也有為數不少的投機分子,卻打著台灣茶的名號,私下賺取鉅大的利益。我們希望,經過許多年、許多人的努力,才逐漸打響的台灣烏龍茶的名聲,不要因為一些莫名的因素給毀掉,全台倚靠茶葉生活的人都有責任。現在,我們一起到台灣各地去尋找「愛茶一生」的人。

-愛茶一生-


季野,年輕時是一位職業軍人,也是一位詩人,但他退伍後,忽然就投入了茶的世界,終其一身,喝茶、賣茶、寫茶,直到垂垂老矣,有病在身,但還是愛茶。


2008年4月,身體極度不適,住進醫院的季野,向醫院請假,堅持要出席他一手籌辦的「會心茶雧」創會典禮,只見當天他坐著輪椅出現在會場,感動許多人,這就是他的堅持,跟他堅持「紅水烏龍」才是道地的「凍頂烏龍茶」的道理是一樣的。


-super-季野-詩人
﹝畢竟現在紅水烏龍我也承認那人數是少數人數,可是少數人口,卻能夠維持長久,所以這個團體成立,都是被逼迫成立,錢多事多來成立。紅水烏龍不是,紅水烏龍是被感情逼迫成立,共同存在,所以要打散也不容易,所以成立了那個茶雧。﹞


採訪當天,季野先生,正在跟病魔對抗,身體相當虛弱,但仍舊用微弱的聲音,跟我們侃侃而談,他對當前台灣茶業界的種種看法。由於季野一生,相當推崇傳統凍頂烏龍茶的原始滋味,並替它取名為「紅水烏龍」,早年並且試圖訂出它的特質與規格,因此臥病中的季野,念念不忘的,還是他一生的最愛「紅水烏龍」。


-super-季野-詩人﹝很注意去看,紅水烏龍的生產者漸漸的不見了,紅水烏龍不是我發明人,但是我把它穩定住的茶,所以我在那個時候開始,我就開始請陳明東、請吳振鐸教授我們開始把紅水烏龍進一步的研發,所謂近一步的研發就是固定,去固定它的特性。固定特性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說特性固定,就一直有好茶喝;如果你不能固定它的特性,每天你期盼它的品質,出來以後會怎樣,完全沒有把握,所以這一個產品他所喝的東西就是一定要固定,所謂的固定,並不是讓它死性,而是讓它在傳統中還保持有活性。所以雖然是不太一樣但是也大致一樣,它也有變化,所以一般人都會很喜歡它。﹞


季野也對當前評茶的標準,逐漸走向清香、輕發酵的口味,並且將它當成是好茶的依據,相當不以為然。因為這種評茶的標準與方式,會影響茶農製茶過程的發酵及焙火程度。


-super-季野-詩人
﹝茶本來是走向愈走愈清香的路線,愈走愈清香的路線,它的特性可以跟市場對抗的特性低了下來,在市場的生存度就低了,可是如果你把它弄成紅水烏龍之後,紅水烏龍變成可以放可以放很久,甚至可以放三年五年都沒問題。那這樣子的狀況下,如果茶農可以體悟到這一點,他也跟著來,那麼這個茶就有希望,如果茶農對這個沒有體悟,現賣現賺,那這個就沒辦法了,那就沒辦法了﹞


季野一生都在追求好茶,而他所認定的好茶,並不侷限於某種口味或茶種;他認為,好茶就是好茶,都値得向愛茶的人推薦,他們並且努力地將它經典化。

-super-季野-詩人
﹝喝茶其實不一定是喝什麼茶,好茶就是好茶,基本上來講就是要共同喝到好茶,共同去玩,而不是說只有做一二種茶,我們只要是好茶,我們都把它經典化,我們都喜歡它,而不是只有好茶。當然好茶重要,但是只有那種好茶嗎?不是,還有其他的,愈多種好茶越多人喜歡。現在有很多人不曉得我喝紅水烏龍就只有紅水烏龍好,這也是過譜了。如果我不喝好茶,也說紅水烏龍好,那也過譜了。所以要講就要講求事實,所以我們紅水烏龍的玩賞團體,不是只有玩紅水烏龍,只是現在紅水烏龍比較盛行的狀況下,大家都在找紅水烏龍,如果不是我恐怕很少人這樣子找紅水烏龍。﹞


季野認為喝茶是一種心靈的分享,然而真正的分享,不是那麼容易達成;季野眼中的分享,是一連串追求完美過程的組合,要很專注、態度也要很投入,相當的複雜。

-super-季野-詩人﹝一般來講分享是一個淺的題目,但事實上你要分享是要有知識力支持的。你要分享首先你要找到一棵好的樹,你要分享你要找到會做茶的人;你要找到分享的人,他是不但會做茶,而且會焙茶,會焙茶的人他會找一個,焙好了茶以後他會找一個很好的技術,很好的技術,會讓他去挑選一組很好的器具,這是邏輯演繹,邏輯演繹。在這樣的狀況下,他所玩的不是茶葉,是心態,他把這種最美好的東西,以最完整的心態,以最完整的環境,最完整的技術來分享給大家。﹞


因此,「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的情境,是要耗費多少的心力,套在茶葉上面更是複雜;季野的一席話,我們因此更可以體會鄭添福跋山涉水、深山尋好茶的心境,是懷著一種多麼崇高的理念,令人折服。最後季野以文化人的期許,希望大家不要忘記茶文化的推展,大家都有責任。

-super-季野-詩人
﹝希望茶是一個可以成長的文化,而不是一個成長的小商業。茶要再做商業大不到哪裡去,但是做為文化,它可以成為莽莽巨流。它可以讓很多人跟著走。﹞茶道的發展對日本來講,它是國家藝術,國家文化藝術;但對台灣來講,它是狗屁不值錢,他完全不把你當一回事,而且他把你看成是茶的商業,看成是最糟糕的商業,所以他無所謂,你們怎麼做,你們做什麼,都是你們的事。所以這個我想談也不想談,談呢談不出什麼邏輯來,不談呢?它那個東西就是這樣存在,只有靠自己。﹞


這樣「愛茶一生」的情懷,也是季野先生對抗病魔的動能,然而就在2008年的六月上旬,一生愛茶的季野,終究抵不過死神的召喚,享年六十二歲,茶業界痛失了一名,窮盡他一生的心血,在推動茶文化的長者,令人相當的不捨。我們的影像,也就成了他最後的紀錄,往後的歲月,人們就只能從回憶中,去緬懷他一生,對茶葉鞠躬盡瘁的款款深情。

﹝樂音揚起﹞

以上的故事,是台灣的茶人對台灣茶的推崇,屬於在地的情感,而一位名叫Andy的外國留學生,二十年前,從美國來台中唸書,學習中文,後來留在台灣教英文,因緣際會,也忽然愛上了茶,這就相當的難得。二十年來,他進進出出台灣許多趟,現在他不但自己喝茶,他還不斷的推荐台灣的烏龍茶,給美國故鄉的朋友,他說,他因為台灣的烏龍茶,而愛上了台灣這一塊土地。

-super-Andy Kincart-英文教師﹝我很喜歡跑到那裏去,我覺得鹿谷是台灣算很特別的一個台灣社會的部分,鹿谷也不是很鄉下的地方,我看他們最近十五年左右發展,那裡的人可能他們生活上夠好,他們會去研究他們自己喜歡的事情,有的人去學畫畫,毛筆、書法,有的人,他們也是因為,可能是茶對他們的生活好,他們有空去學其它的東西,慢慢養一個他們自己、也是中國文化,但是,是最近才開始那裡有這個藝術的方面,我覺得很有意思;去那裡什麼家庭,那裡的人,雖然他們是農夫、他們是茶農,可是也有這個才藝的部份,那他們的生活是慢一點的。所以這是我在台中以外的一個世界,如果沒有這個世界,我想我應該不會留在這裡,這是因為茶的世界,才讓我一直跑回來台灣。﹞


來自美國加州的Andy,曾經到中國大陸住過一段時間,也在大陸找到很特別的茶,但是,他覺得他跟大陸的茶人、茶農的互動比較少,所以,他不會特別懷念那一塊土地。後來,他又跑回台灣來,開始接觸了台灣茶之後,就覺得台灣的烏龍茶,非常吸引人,所以他開始研究台灣的凍頂烏龍茶。第一站當然就是,生產凍頂烏龍茶的原鄕,鹿谷;他在那裡看茶農做茶,跟茶農聊天,對茶跟茶的文化,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之後,他決定將烏龍茶,跟國外的朋友分享。

-super-Andy Kincart-英文教師
﹝我覺得它的做法的部份,可能是世界上茶最厲害的方面。他們烘焙的技術他們懂得烘焙,我不知道有沒有其他地方,世界上有沒有其它的地方,會跟鹿谷那個地方一樣,一樣會烘焙茶;我覺得烘焙是很繁複的手續,很多人,只有一些人,還是我認為這些人很了解、最了解烘焙,他們自己講的這個是每次很不一樣,它像是一個科學,要一直研究,每一年做出來的茶的效果都不一樣,烘焙出來,所以他們不可以用上次烘焙的方法來做這個茶,他們要看每一包茶的個性來烘焙,所以所以這個很有意思。﹞

Andy果然是對半發酵茶的做法,有做過深入的研究。除了教書,Andy趁著假日到中部山上找茶,找到口味適合的茶,再寄給遠在美國加州的親友品嚐。Andy一開始是認定,凍頂烏龍茶是世界上最好的茶,口感很獨特,價格也適中。後來,他也開始研究台灣的高山茶,他認為高山茶,有它獨特的香氣,相當的高雅,但也特別的高貴,因此不太適合他的風格。

-super-Andy Kincart-英文教師
﹝我知道高山茶,真的有特別的一個個性、它的味道、它的口味是真非常特別的,你把它發酵、然後再來烘焙,那個特別的部份會不見了。可是一個特別的食物,如果是又貴、又不容易找到的話,不是天天吃這個東西,所以我想高山茶比較屬於一個就是有特別的情況,不要太隨便喝,才有意思。我就是想說,對我來說,我喜歡簡單的茶葉,不必那麼特別的。只有他這裡有特別的口味就好,不是非常隨便就可以買的到,數量很少,價錢也很高,這個不適合我自己的生活就對了。﹞﹝高山茶很香,有這個味道我沒有嚐過,這個是真的有特別的一個味道,這個大部分的人可以嚐的到。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可以了解高山茶還是流行的樣子,所以我覺得永遠會有它的作為。﹞


過去,Andy比較沒有辦法接受低海拔,全部用機器採收的,名間松柏嶺的茶;後來,有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一位名間的製茶師傅,他看他做茶的技術很高明,在喝過他做的茶之後,Andy也覺得名間的茶,其實品質很不錯。

-super-Andy Kincart-英文教師
﹝我以前都不去那裡找茶,因為我覺得這個茶是做很大的量,然後用機器剪的可能會吃到香料,沒有我喜歡的味道在裡面。可是就是因為朋友的關係,去喝這個人做好的茶,然後我發現茶也很好喝,這個人也是很懂茶,也不必很特別的茶園,也不必那麼高,所以我的意思是說,我發現有另外一個這個茶的世界,有另外一個地方,有另外一個部份,我還沒去了解,可是我現在知道這個茶,我覺得真的很好喝,不是跟高海拔的茶一樣,但比我喝過的這種平地的茶好多了。所以我現在我覺得這個茶,我可以接受,特別是介紹給外國人喝的,又香、又有口感,這樣子好的部份,我覺得値得介紹。﹞


Andy在網路上架設名為〝Blackdragonteas.com〞的網站,專門推崇台灣的烏龍茶,作為推廣台灣茶,給國外親友的平台;網站上,除了介紹鹿谷的凍頂烏龍茶、阿里山茶以及杉林溪的高山茶之外,並且詳細地描述了鹿谷的地理環境與當地的茶園特色。


Andy為了吸引對茶比較陌生的外國朋友,特別找來相關的文獻資料,來佐證喝茶對健康的好處。此外他也把泡茶的十個步驟,用圖解的方式,掛在網站上,詳細的解說與示範,這樣就可以讓不會泡茶,不會喝茶的外國人,開始認識茶,學習泡茶的方式,進而喜歡上茶。

-super-Andy Kincart-英文教師
﹝開始有一些材料,當成一個我可以把這些文章放在我的網站,人家要研究一下,也有一些材料給他們看這樣子。其實網站就是一個機會、一個空間可以聯絡、可以溝通,我們都知道網路是很方便的,你要找什麼東西都可以一下子找到。可是我的網站跟別人的網站的差別是,我沒有看過另外一個網站是,只有台灣烏龍茶。﹞


總結Andy在台灣找茶的經驗,Andy認為他實在很幸運,他可以在茶葉的領域之中,找到他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他從自然的生活經驗中,找到個人的文化經驗,這是相當難得的經驗;因為,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每天都在過同樣的日子,他們都沒有這種機會。

-super-Andy Kincart-英文教師
﹝我覺得文化的真正意義,是從個人的生活中培養出來的,它不是一種學習,也不能用金錢來買賣,就像你的生命一樣。我發現世界上很多的現代人,都沒有自己的生活,他們除了工作、逛街、養育小孩,他們都沒有辦法了解自我,我覺得我很幸運,發現一些對我來說非常有意義的事﹞
因此,Andy非常滿意當下的生活型態,因為茶,而陶醉、而滿足。因為,茶已經完全融入他的生活之中,因為茶,讓他更了解自己,現在他知道,他就是要過這樣的生活型態。

-super-Andy Kincart-英文教師
﹝我們人如果有幸運的話,我們就是自然不小心,碰到一個情況讓我們滿意,對不對?可能是談戀愛的關係,可能是家庭的關係、可能是生意的、或是教育的研究什麼的方面!我不知道這算不算一個夠的理由,可是對我來說,這個是我的生活,然後真的有特別的意思,其它的社會、其它的環境沒有。你看這是普通,你不知道我有這個興趣,你看不出來,可是我生活上,有這個可以玩茶的世界,我就是覺得很好玩。﹞

從Andy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台灣這塊土地的迷人特質,可以讓一個外國人,跨越太平洋抵達對岸,讓一個流連忘返的異鄉遊子,投注自己將近二十年的青春歲月,就只是為了台灣的茶,跟台灣的茶農、茶人,以及跟這些相關的人、事、物,緊密聯結在一起的特殊情感。

這種對於茶葉,如此著迷的情懷,真是值得所有的國人深思,尤其是跟茶業有裙帶關係的人士,我們是不是跟他懷抱著相同的情懷?如果不是,那就真的是太汗顏了!對照Andy對台灣茶業的貢獻,我們實在想不通,那些靠茶葉維生的茶商,怎麼會忍心,用進口茶來混充成台灣茶,進而辜負在這塊土地上,所有在為台灣茶默默付出、默默貢獻心力的茶人,他們用盡一生的心血,好不容易所建立起來的「台灣茶」的聲譽。

因此,所有在這塊土地上,從事茶業的有關人士,都相當憂心台灣茶未來的發展方向;茶農也好,茶商也罷,茶人們,也都在大聲的疾呼,大家都有責任,仔細呵護台灣烏龍茶的金字招牌,希望可以讓台灣的茶產業,留下永續經營發展的契機。

過去時常自掏腰包,遠赴重洋到國外,向外國人推廣台灣的茶道文化藝術,前中華茶聯總會長呂禮臻,則是希望利用台灣的茶文化,來包裝台灣優質的茶葉,才能更有效的,將台灣茶推銷出去。

-super-呂禮臻-茶人
﹝台灣茶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我們是希望比較全面的。當然台灣有許多特色的茶,比方說冷飲茶各方面的像花草茶,那個發展都是非常風行,甚至國外已經將泡沫紅茶直接翻成英文,這就是台灣的代表。我們真正希望就是說,台灣茶的一個產業能夠永續經營,怎麼透過一個推展的方式,讓世界各地的人能夠喜歡台灣茶。除了茶本身的一個品質以外,必須要用文化去包裝;怎麼讓國外的朋友,他會喜歡台灣茶的這種口感跟香氣!有一些文化上的引領的話、領導的話來推廣,對台灣茶是比較直接的。我們除了在這個生態上的注意,比方說現在都比較推展有機茶,盡量不去噴灑農藥,不去施肥,這是目前大家共同認同的方向。那台灣茶在這個區塊做得很好,在這個部份其實發展的很好,很多人都已經朝這個方向在努力。怎麼讓國外的人能夠放心的來品飲我們的台灣茶,我想我們大家一直要做的,就是透過茶會的方式,跟文化結合在一起,這樣去做推廣,其實很多國外的人,在參加我們的茶會,不管我們是跟音樂結合,或者是跟其他的舞蹈也可以,書法、字畫,我們常常做這樣的一個推廣,其實效果都滿好的。﹞


在台灣推廣冷飲茶事業,長達二十多年的劉漢介,對於台灣許多的茶區,現在都在盲目的發展高山茶,進而模糊了各地茶區的地方特色茶,他認為是茶農在炒短線的行為,絕對不是長遠之計。他也認為台灣的茶業,在最近這二、三十年的發展方向,其實是處於空轉的狀態。

-super-劉漢介-茶館業者﹝台灣的未來,我認為是開展特色的一個茶區,就是回到以前大概二三十年前這個特色茶區,每一個地區都有特色,而不是只有高山茶才是台灣唯一的茶,木柵鐵觀音它很有特色,文山包種茶它也很有特色,像凍頂茶它有很有特色,但是這幾年它都被拿來跟高山茶比,而且愈做愈綠,文山包種茶也要做成高山茶的味道,鐵觀音也要做成綠觀音,凍頂茶也變成高山茶的次級品,變成發酵愈來愈淺,焙火愈來愈淺,很多甚至凍頂的茶農,他兼具二種身分,一個是凍頂茶農的身分,一個是高山茶拓展者的身分。我覺得未來應該是說走向有地區特色的一個茶區,那麼不管大陸怎麼發展,大陸的茶跟台灣的茶,它的品質上、味道是不一樣的,每一個地區,一樣的品種,在每一個地區,它有不同的一個味道。﹞

半生致力於於高科技炭焙爐研發的李兆杰,則是不忘提醒消費者,傳統的炭焙茶,對人體的好處,這種古老的傳承,茶農應該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不可以任其荒廢。另外,對於進口茶入侵台灣的現象,他也認為是因為台灣的茶農,自己不長進所造成的。

-super-李兆杰-炭焙爐發明人﹝最近我們在研究的就是說茶經過發酵,然後經過木炭炭焙之後,它在我們人體大約可以停留三至五個小時。有時候一直喝茶一直跑廁所,會感覺到會骨質流失,所以這是現代茶葉最要突破的難關,現在我們漸漸已經發現說,炭焙茶葉已經可以達到這種階段,也能夠讓我們的茶葉品質相當穩定。所以我是覺得說,現在大陸茶、越南茶一直進來,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的茶農也要有自覺,不是一直在怨嘆政府,都沒有照顧茶農,其實我們茶農要有自覺,為什麼?因為我們台灣茶是世界的寶貝,在這世界的寶貝你要講究什麼?發酵,如果你發酵沒有做好,我們的茶跟越南茶、大陸茶沒有兩樣!你如果能夠把發酵做出來,它的雜味、青味、臭菁味去除以後,然後把品質提升上來,我相信我們台灣的茶也是在世界上一枝獨秀,所以炭焙茶,我是認為它還有繼續推行的目的,還有繼續拓展的空間。﹞


利展豐,是2005年,「台灣第一好茶」的冠軍得主,他所經營的茶園,就在苗栗,沒有人相信苗栗地區的茶,可以得到全省總冠軍,但是利展豐就是有他的辦法。2008年春天,他在苗栗市自家的後面,原本已經休耕多年的稻田裡,種下了新的茶樹。在這種海拔高度,接近於零的平地上種茶,會不會有調侃高山茶的意味,會不會有點天方夜譚,利展豐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論。

-super-利展豐-苗栗茶農
﹝我想高山固然是一個很好的條件,但是整個對茶來說,高山也不過是條件之ㄧ,並不是包含所有,所以在我們種茶過程,我想茶園管理、工廠設備、製茶技術,這些都是會影響到茶的品質。所以我個人比較不認為高山跟低海拔的差異在哪裡,條件上的差異是有差,可是後面人為的管理跟製程,這個是有相當重要的努力。那在肥料管理方面,我們盡量符合比較自然的方法,這樣子應該是OK的。﹞


根據他的說法,其實,我們也在台灣許多的茶區,都可以看到平地上種茶的例子,港口茶也可以算是,花蓮瑞穗的茶區,甚至於是南投集集的茶區,都有許多的茶樹,就種在原本生產稻子的平地上,重要的是茶園的管理方式,海拔的高低還在其次。


利展豐認為,茶園的先天條件,對於茶樹的生長相當的重要;因此,土壤裡面酸鹼值的高低,是否會影響到茶樹的生長狀態,都要納入考量,所以,茶樹要種下去之前,所施放的基肥,就顯得相當的重要。


-super-利展豐-苗栗茶農
﹝一開始要種的時候,我先把這個土翻鬆,翻鬆的時候,我們把它打的基礎滿深的,因為之前是田地,所以我們測過土地的PH値之後,我們才決定要放什麼肥料,所以我們在挖鬆的過程當中,在做一坵一坵的時候,在裡面有放堆肥甘蔗渣,因為甘蔗渣是比較長期性的肥料,對將來營養成分的補充比較好,我們沒有放化肥,加一點豆粉,有發酵過的黃豆粉,因為豆粉提供它比較高的高蛋白和胺基酸,所以這樣子的茶樹,將來的成長過程,會比一般的茶樹來的好一點。﹞

而嘉義梅山太和茶區的茶農,則是將他茶園管理的心得,提出他的見解,跟大家分享;不論他的看法是對是錯,眼前的這片茶園,就是根據這種理念來管理的,也讓這裡生產的茶樹,獲得了2006年的「台灣第一好茶」的冠軍獎牌;這種活生生的例子,在在都說明了,「術業有專攻」的道理,是可以在每個行業裡印證的。

-super-葉春成-梅山茶農﹝我們的茶園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別人的茶園沒有樹,我們的茶園有種樹。為什麼我們要種樹,就是因為茶園在空氣中吸收的營養份是最重要的,過去大家喝到的茶為什麼都有特殊的味道,現在特殊的味道越來越消失,原因就是因為茶的關係,所以我們掌握了樹是影響茶園品質最重大的關鍵,所以我們的茶園才會去種樹。﹞


我們仔細去觀察大部分的茶山與茶園,大都是一整片茶園綿延不絕的現象,卻很少有其他的樹木,穿梭在其間,這種缺乏變化的茶園景象,多少印證了葉春成的說法,是有一些理論根據的;然而大樹卻不是可以瞬間長大的,但至少,有心的茶農,可以開始試種一些小樹,去慢慢改變茶園空氣中的微量元素。另外,土壤的部份,也是大有學問!因此,要問別人為什麼有辦法能夠得獎,倒不如先去看看別人,究竟有多麼努力!

-super-葉春成-梅山茶農
﹝我們的花生殼可以承受雨水,雨水不去碰到表土,表土的毛細孔不會阻塞,所以雨下再大,雨水是直接滲透法,直接滲透到泥土裡面,所以我們的水土保持就是要做到,無論雨下的再大,我們的水不可以流出茶園之外,所以上面一定要用花生殼將土覆蓋。第二個部份,要翻鬆泥土,因為山上泥土踩過之後會變硬,所以要用鋤頭將土壤掘鬆,它的透氣就會好,這是第三點。再來,我們要放有機肥,這是粗纖維下去發酵純熟,發酵兩年半,這是我們的粗纖維有機肥,你若不放有機肥,土壤裡面的菌群、微生物的菌群它不夠豐富、不夠多,所以泥土中的透氣也會不夠好,所以我們將粗纖維的發酵過的有機肥放到泥土中,土壤就會好。再來我們要放的就是黃豆,黃豆已經爛掉了,所以我們要再放黃豆,黃豆的作用就是提供茶葉吸收的肥份(養分),所以我們在茶葉在土壤要吸收的部份,就要放這麼多的基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的草要保持活著,我們不可以用除草劑來破壞,因為除草劑會破壞土壤中微生物的菌群是最嚴重的,你灑一次除草劑就會破壞土壤中微生物的菌群、好菌,殺死非常多,所以在土壤的部份我們就要做這麼多的步驟。﹞


上面這段看似冗長的論述,我們願意完整的呈現,其實,是因為他對待茶葉認真的態度,讓人好感動。這位年輕的茶農,真切的呼喚,也是希望,讓真正有心將茶葉做好的茶農,有一個可以依循的方式;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放棄如此繁複的管理方式,只是,你可能也同時在放棄,可以將茶葉做好的機會。


台灣的茶業界,就是有這麼多不藏私,不留一手的愛茶人,願意將他們的製茶經驗跟畢生所學,無條件的跟所有的茶農、茶人分享;因為,他們認為,大家如果都可以種出,或是做出一泡好的茶葉,除了是消費者的福氣之外,間接的,也會提升整個台灣茶的品質與價值,何樂而不為呢?這樣的器度,是台灣茶文化發展過程中,一個最大的優點,希望可以讓它永遠的保持下去。


本系列敘述台灣茶的節目,總共有十三集,我們從茶文化的論述,到台灣茗茶的探索,不變的傳承,向老茶人獻上最高的敬意,接著又見證了百年茶莊的滄桑,也發現了當代及古典茶館的風情;此外,我們也回味了百年老茶的新生命,仔細端詳各式精美的茶器,體驗各式的健康茶餐,我們也深入了冠軍茶的比賽現場,我們也在鹿谷茶鄉,發現了咖啡與老茶的競豔,以及珍珠奶茶的爭奪戰爭,最後,再衷心向每位愛茶一生的茶人,致上最深的敬意。


經過上述,不算小篇幅的探討,本節目進行到這裡,終究要跟大家暫時告一段落了,我們從籌備到拍攝到後製完成,總共經歷了一年半的時間;這段不算短的製作過程,製作團隊,走訪了全台灣各地的茶區,從北到南,從西到東,拜訪過無數的茶農、茶商以及茶人。


我們在茶山上看到的,儘是勤奮的茶農,也看到若干荒廢的茶園,我們也目睹了高山上,整片茶園伴隨山壁崩塌的驚悚景觀!這整個深度探索的面向,終究,只是台灣茶文化發展的片段景觀,但我們還是盡力用客觀的角度,去論述與描繪,當前台灣茶業的發展面向、弊端與困境;當然,我們也不吝歌頌每個為台灣茶,真誠付出心力的茶人。


不管未來台灣的茶業,或是茶文化的發展,要走向哪種口味與格局,尚在未定之天?然而,一個擁有古老歷史傳承的產業,它的興衰與規模大小,是無法完全仰賴政府產業政策的制訂,或是業界龍頭領袖的智慧及視野格局而定!畢竟存在這麼久的產業,我們無權也無能左右其發展,我們只是期盼,所有跟台灣茶產業有連帶關係的人,都不要忽視當前存在茶業界、不算小的危機;包括進口茶、台茶綠茶化、農藥殘留等,比較重大的面向。


我們也要在此誠摯呼籲,所有依靠「茶」吃飯的人,千萬不要忘記你們應有的社會道義與責任!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當您靠茶葉賺錢,卻也同時賠上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枉顧消費者喝茶的用意,就是要求取健康的因子,卻因此誤入了健康危機的陷阱,教這些想要喝茶的人,情何以堪!


-super-李兆杰-炭焙爐發明人
﹝其實台灣的罐裝飲料有夠多,你喝下去,你知道罐裝飲料的內含,有什麼東西?其實很多年輕朋友也不知道。但是我是覺得做為生產者,以及生意人要為了我們的下一代的身體健康把關。其實現在在做的易開罐飲料茶葉,還有茶包,很少用台灣茶,大部分都是外來茶葉。我去日本我看到他們的易開罐飲料茶葉跟台灣的完全不一樣,他們的茶葉有熟果香,都不掺糖,都沒有香味。我們的易開罐飲料在台灣的市場,都是掺香料,掺糖漿,那會殘害我們的下一代的年輕人。我是建議要做飲料可以針對原味的去做,我相信應該會讓消費者更喜歡,會讓我們的青年朋友身體更健康。很簡單來講,現在茶包這麼流行,大家上班需要泡一包茶包,你想想看茶包是兩公克,但是泡下去之後,滿室芳香,這樣對嗎,大家消費者自己去判斷。我是相信茶農、茶商好好的來做發酵,然後慢慢地下去把它烘焙出來,我相信濃濃的香氣,可以迷倒很多人,也可以照顧到消費者的健康。﹞


沒錯,聽完了茶人的分析,聰明的消費者,只要用一般的常識想一想,就會知道這些茶包,一包才區區的幾塊錢新台幣,卻可以展現絕佳的香氣,究竟它的成分,是否會有助於人體的健康,答案其實已經很清楚了。


台灣有無數的愛茶人,費盡一生的心血,只為這個淵遠流長的產業,可以不斷地延續下去,因為它跟我們常民的生活文化,有絕對必然的關係。任誰都會不捨,具備如此深厚文化底蘊的茶文化,因為某些不明的因素,而將它的生命軌跡,弄得如此的斷斷續續!因為就歷史的層面來看,茶文化在台灣的發展,在過往的記憶中,都是美好的、瑰麗的,您忍心摧殘嗎?


愛茶一生的人,都是有靈魂的生命。我們看到他們一生的努力,以及堅持他們的愛好與理念,終生無悔。他們的故事,我們看到台灣人的堅忍,和這塊土地的真實魅力。

片尾曲:台灣茶史
詞曲:林文隆
音樂提供 春水堂

出品人 鄭朝城

監督 趙 舜
製片 張復欽
協調 張揚真
製作統籌 鄭浩平
導演 張復欽 鄭浩平
引言人 于美人
執行導演 謝自生
撰述 趙 舜 張復欽
攝影組 江欽誠  黃暄竣
    林佳憲 吳金龍
攝助 謝議賢 黃親林
剪輯 黃金盛
旁白 陳季霞 王希華
成音 百鯨國際
音效 高申隆
配樂 林建賜
錄音 不凡數位錄音
美術設計 楊艷萍
場記 凡妮莎
燈光 張宇翱
旁白字幕 宋 月
後製作 溫智帆
資訊組 彭志偉
工程協力 林文彬
現場執行 潘宗威 陳若洋
場務主任 楊丕國
場務組 張宇翱 張俊雄
    張律文 顏興國
    王信智 陳偉琳
軌道 吳旻儒 張子仁
搖臂 張宇翱 林佳憲
器材 大通影視
   衛訊影視傳播
   協明有限公司
   藍波斯影視
   華嚴數位科技
   光源影音
執行 九龍傳播公司
技術協力 宗威數位科技 DPS HD
交通組 杜海濤 王博雄
    永笙交通

特別感謝

謝國村 鄭添福 鄭金連

呂禮臻 涂宗和 劉漢介

季 野 何 健 焦 桐

王連源 朱順興 林禎津

林宜邦 葉春成 葉春宏

李兆杰 利展豐 何垔敦

彭成國 陳錫卿 杜西銓

陳威志 蘇文昭 簡勝郎

林女宜 賴彥旭 方龍夫

彭寶法 彭寶桂 陳培慈

劉博嘉 劉紹揚 劉國卿

曾財萬 徐榮波 鍾向吉

林澄桂 黃崇敬 林朝槐

林千鈺 朱啟輝 吳盛本

林秀慧 林麗娟 鄭文炎

王國平 吳浩欽 黃麗紅

蔡宛悌 楊國珍 蕭堂秋

許天旺 戴運全 郭寬福

楊盛勳 邱垂豐 張家榮

郭順隆 張育忠 蘇邦怡

許時穩 李昀穎 呂慈寧

方政倫 杜蒼林 林獻堂

許宏榮 許芳蘭 張振豪

任意誠 馮怡平 林其川

梁幼祥 林茂森 林谷樺

梁幼祥 林茂森 林谷樺

蔣王秀 蔣炳照 歐清石

黃如石 林清龍 陳惠讀

黃文諒 黃萬均 許淑琍

王俊欽

Kelly Andy Kincart

追蹤者

版權所有‧請勿盜用智慧財產權

Copyright © 2014 iam66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