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山中傳奇‧台灣茶》節目製作感言兼論HDTV
首先必須申明的是,HDTV這個電視節目系統,其實早在1985年,也就是大約在民國74年左右,日本的NHK國營電視台就開始透過衛星向全球試播,台灣的小耳朵也可以收看得到,節目的細膩畫質及色彩層次都讓人嘆為觀止,至今已播映超過20年!
當年因為電腦與相關資訊設備並沒有像今天這麼普及,以及並不具備像今天如此強大的運算能力,因此當初日本的HDTV,就朝向以「類比」訊號組成的方式的在研發,也就是因為研發及試播的早,這種採用類比架構的訊號放送方式,因為已經定型,所以也就如此一直沿用下去。
十年過去,1995年左右,整個全球的電子工業,以及資訊產業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電腦也相當普及,而且運算能力也相當的強大,網路也已經開始逐漸發揮它的潛能,因此新世代發展的HDTV高畫質電視,也就理所當然的契合時代的背景需求,大量沿用已經相當成熟的「數位」訊號技術發展,因為它可以結合電腦及網路應用,至此日本HDTV的類比訊號技術正式宣佈試播失敗。日本當年負責研發的課長,受不了一生的心血,因為大環境的改變,而讓類比式的HDTV高畫質電視一時間形同廢物,內心自責不已,更為表明負責態度憤而跳樓自殺,也算是科技發展的一段插曲。
其實這位課長也不必這麼自責,因為科技的發展固然有其可以依循的軌跡,但它也不必然就一定可以走的很順遂,凡事都有例外,而且日本的HDTV高畫質電視節目試播了二十年,相關的資訊產業也在如今看似廢物的類比式HDTV的帶領下,展現相當成熟的關鍵技術,也都是產業發展向下扎根的基礎,也算是一項產業成熟發展前的「陣痛期」,它是必然的過程;然而負責且固執的日本人卻不做如是想,也因為他們有這種堅持的精神,才能在全世界競爭如此激烈的相關領域中,始終引領世界風騷。
這幾年台灣才搞定的無線數位電視的規格,原則上採用歐規的DVB-T系統,其實這種數位訊號的形成(要經過取樣、量化、編碼等過程)與處理(如多工、調變等),必須經由一些繁複的數學理論所導引得來的,在不同的領域應用,有各種不同的模式,最後,也就發展出各種不同的系統。而這種數位訊號的發展,並不是這幾年才突然冒出來的,它早在五十年前,大約在1960年代就已經存在!只是當時的技術發展朝向「聲音」的傳輸領域去應用,也就是以前相當盛行的「火腿族」,他們運用這種數位傳輸模式,可以跟遠在歐洲或全世界的朋友,透過無線電對講機線上即時通話,這也是數位訊號在實務應用上的實例;當時的工程師沒有想到將它引用為影像傳輸的用途,也因此讓這項相當成熟的技術躺在那裡至少30年,直到1990年代,電子工程師為了改善與解決傳統類比電視訊號的收視不良問題,才突然想起這項原本既有的技術,也使得數位訊號的傳輸方式,可以在二十一世紀初,廣為全球數位電視的採用。
我們回過頭來省視這段數位電視訊號的發展過程,也就必須特別為這位自殺的科長叫屈,因為許多業界的發展都相當的有前瞻性,卻都沒有好好的去對待,直到沉痾的問題浮現許多年,也始終找不到解決的方法之後,才願意真正去面對!如果當初的工程師可以用更前瞻的想法採用數位式的訊號傳輸模式,那麼作為另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技術「HDTV」,就可以省去這麼多的波折,說不定可以跟隨網路的發展腳步,而早先一步站穩它的腳步,而不是像現在仍停留在少數族群欣賞的侷限範疇之中!
根據科技領域的「莫耳」定律原理,CPU每18個月的運算速度就會提高一倍, DRAM的發展也一樣快速;1990年我買的286電腦,當時的暫存記憶體RAM,一條的速率是1MHz!二十年過去,現在RAM的外型大小跟過去一樣,一條是1 Gbit/s,或是2 Gbit/s,等於相差1千到2千倍,實在是相當的驚人!我想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科技這股強大的發展趨勢,擋也擋不住。過去4吋晶圓廠,再來8吋,再來12吋,再下去呢?16吋晶圓廠有沒有發展的必要,不久的將來,想必我們都會親身經歷這種發展歷程。
當晶圓的發展已經從前幾年的0.25微米製程,發展到0.13微米,如今的45奈米製程也已經正式量產,我們也就不用懷疑這波的科技應用發展,將會把我們的未來生活帶到何等的境界。相較於電腦科技的快速發展,我們對照一下當前HDTV的發展腳步,是顯得比較踉蹌的;尤其是在節目的數量與種類的多樣化,也就是在軟體方面相形遜色!當然我們看到面板的規格,從22吋以上已經全部都是Full HD1080i的系統,我想作為軟體界的的節目製作領域,應該要有相當的警惕之心。
因為既然是做為新世代的高畫質電視,過去台灣採用的類比或數位電視的NTSC系統,擁有525條掃描線,以及僅僅720×480解晰度,先天不太符合視覺比例的4:3的窄幅影像訊號,自然無法符合新時代的視訊需求; HDTV的規格為1920×1200,擁有如大銀幕般的16:9的寬幅架構,因此色彩鮮豔、層次分明、畫質解析度高,只是目前台灣的電視業界,只有極少數的製作單位,全程採用HDTV的製程來製作節目,因此高畫質的節目在台灣寥寥可數,所以目前公共電視HiHD頻道的節目,每天只有晚上8點至12點這四個小時的節目才是首播,其餘的節目都是一再重播的窘境,也就顯得不足為奇了。
根據日本最新推出的下一代HDTV高畫質的電視規格,解析度高達 7680×4320,可以說是「超級」高畫質電視,這樣誇張的解晰度,比電視剛發明時的解析度720×480足足提高10倍,讓人咋舌!到那時候看電視都像在看電影,電視也應該都是一百吋起跳,因此房子也要買大一點,否則你可能沒有看電視的權利與樂趣。雖然他們的「超級」高畫質電視,要到2015年才開始試播,2025年才會正試播出,但它毫不含糊的視訊規格,已經夠讓人引頸翹望。
當新的科技已經高高橫在眼前,而且保證再三讓人們驚豔的無法言語,我們不得不回過頭去看電視的發展史,它每次的躍進,都等同一次的工業革命。1923年,仍在蘇聯唸書時左力金(Valdimir K. Zworykin 1889-1982)發明了光電管,他利用電子掃描法取代械式掃描法,因此被後人尊稱為「電視之父」。1925年,英國的工程師貝爾德公開實驗他發明的電視機,也開啟了電視的時代,比電影發明的1895年,足足慢了30年,電視一開始是黑白的,直到二次大戰後的1950年代,彩色電視才逐步開啟了新的時代。
回顧電視發展史,一般電視、到數位電視、再到數位高畫質電視的技術,完全發展成熟,經歷將近九十年的時間,將進一世紀的演進,人們才能享受有別於過去受限的視覺框架,高畫質電視發展的時程,實在是度過了一段極為漫長的悠悠歲月。由此可見這項產業的特質,牽動周邊許多相關的產業,而形成一種特殊的產業鏈,它既講究硬體設備技術的提升,卻始終無法擺脫軟體的牽絆,硬體再進步,軟體卻可以主宰它的走向,台灣就是相當明顯的一例。
雖然台灣的HDTV在2008年中才開始試播,但我們至少看出整個台灣的電視製播環境,多少都會因為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動作,而開始動起來,無疑也算是一道微弱的曙光。2005年在下仍在華視服務時,轄下的製作團隊共有三組人,利用華視唯一的一台HDTV高畫質攝影機,輪流進行《記錄‧台灣~人與大地的故事》一系列紀錄片的製作,內容涵蓋人文、生態、傳統、風俗等,共計十三集;當時礙於製播環境的不成熟,因此儘管是用HD高畫質攝影機拍攝,然而後續的剪輯播出都是用SD標準系統製作,因為沒有HD播映系統播不出去,甚為可惜。這是真實的案例,號稱國內四大無線電視台之ㄧ的華視,全公司僅僅一套HD製作系統,也就不難想見,全台灣製播HD節目的環境,究竟有幾分成熟?
電視也是非常燒錢的產業,不消說記憶體業者需要政府紓困,HD高畫質的節目如果要做得起來,也就非得政府帶頭向前衝,除此之外別無他法。2006-2008年政府為了產業升級的理由,編列了四億的預算,補助國內電視節目製作業者,製播一系列的HD高畫質節目,也就是現在在公共電視HiHD頻道所播出的節目。2009年仍有徵案,3月31日剛截止收件,但是補助的規模及金額都是未知數。因此仰仗這項補助而讓更多的高畫質節目可以更普及的夢想,想必仍有一條長路要走。
攤開過去的補助名單,不難發現許多當前在各電視台播映的節目,有些都是補助的對象。從這種現象觀之,其實讓人氣餒,因為身為財力雄厚的電視台,不思帶頭編列預算製作高畫質節目,反而依賴公家的補助經費,來增加收入,或是分攤製作費支出,實在讓人沮喪。這種奇怪的行徑,與民間製作公司努力提升高畫質節目數量的理念相比,必然會削弱了民間的製作能量,對於電視製作產業昇級的實質幫助,與普遍化理想的實現,完全是背道而馳的。為何台灣的面板產業可以居世界前五大,但一年可以播映的新節目卻只有區區的數百小時,怎不叫人悵然失望。
理論上來講,HDTV因為是新系統,所以任何節目都可以製作,包括許多的農業節目甚至是旅遊知識等,所謂比較邊緣化的節目,《山中傳奇‧台灣茶》系列節目,也是這樣的時空環境下誕生的產物,它與一般節目的差別,是在於製作的方式與節目深度的掌握。《山中傳奇‧台灣茶》系列節目也是台灣第一套,針對台灣茶所製作,最全面、最完整、最寬闊、最深度探討台灣茶的弊病與深不可測的黑暗面向。
過去的節目習慣採用片段且偏向浮面式的印象探討風格,觀眾接收的多數是正向的資訊,吹捧諂媚肉麻有餘,實用與知識厚度嚴重不足。《山中傳奇‧台灣茶》系列節目拋開同類型節目舊習,開展全新的觀點,貫徹知性的核心價值,讓台灣茶的真實面貌攤在陽光下。我們透過HDTV的細膩畫質,細心捕捉台灣茶的多元風味,並且全面拓展台灣茶的內在價值。我們認為,唯有台灣所有的茶人,共同努力維繫數十年所累積深厚的製茶技術,台灣茶才不會成為昨日黃花。
其實台灣茶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它對於台灣的相對意義乃是在於,它可以媲美法國的紅酒、甚至是蘇格蘭威士忌等同的崇高地位。因為世界各地都有產茶,全世界喝紅茶系列的人口佔了9成,喝烏龍茶也就是半發酵茶的人只佔2%,但是半發酵茶領域最高的技術層次就在台灣,獨領世界風騷。台灣茶擁有先天的優異條件,可是台灣的茶人卻是永遠不滿足,穿梭於兩岸的製茶師傅,遲早會將台灣拿手絕活「半發酵茶的技術」,全部讓對岸茶界學習殆盡,KNOW HOW對於產業的重要性,舉世皆然,台灣短視的茶人卻將之視為無物,怎不讓人為之氣結。
就在本系列節目播至第九集的3月19日,海巡署在台中起出數萬公斤假冒台灣茶的越南、泰國進口茶,場面駭人。這個呼應節目內容的應景新聞有如曇花一現,可能無法激起茶界陋習過多的火花,然而一而再、再而三的負面消息,難保哪天不會就此讓台灣茶的聲譽,徹底破產,屆時再多的挽回作為,恐怕都將徒勞無功。要知道台灣茶從1869年外銷到紐約之後,歷經一百多年才擁有今天舉世獨霸的局面,希望台灣所有依靠茶葉生活的茶界同業們,不要輕易枉顧這項得來不易的成就,儘管我們是局外人,但我們仍然對台灣茶懷著相當深厚的情感,因為這塊寶島大地所栽培的任何農作物,都蘊含著我們的榮光與汗水,我們跟這塊土地之間密不可分的深厚情誼,讓我們得以因為台灣茶的光環而昂首吐氣。
因此,台灣人當然要喝台灣茶,台北縣石門的紅茶、鐵觀音最常喝,因為無毒乾淨又健康,而且經濟實惠又好喝。木柵紅心歪尾桃正欉鐵觀音,一斤三千起跳,偶而喝喝可以,桃園龍潭或是日月潭的紅玉紅茶,鹿谷的貴妃,坪林的包種,花蓮瑞穗的蜜香,恆春半島的港口茶,玉山下、嘉義梅山太和、梨山華岡的高山茶,以及苗栗頭份的東方美人都很好喝,但都很高貴。這一年半拍茶、喝茶、寫茶,竟然瘦了五公斤,十多年來第一次發生的事,不得不感念茶的神奇。我們在全台灣所遇見的茶農、茶人或是茶商,幾乎都是體態輕盈,由此現象觀之,茶肯定可以維繫健康。來源清楚、口味適合自己、高雅卻不貴、無毒的健康茶葉,就是每個愛茶人的終極標的,這也是《山中傳奇‧台灣茶》的製作團隊,對於本節目的製作感言與最大的收穫。
審視當前的節目製作契機,等於宣佈過去所存在的電視節目,都已經是過往雲煙!電視規格的差異,也讓大家有機會重新省思,如何強化同類型節目內容的精緻與細膩程度?高畫質電視帶給大家的製作概念與心態,絕對不單單只是在於影像畫質的提升而已,它也同時提升製作團隊的視野與取材的角度思維。改變的不只是外在的華麗身影,同時也增加了內在的意涵。讓電視節目除了精緻唯美的細膩呈現,同時也能牽引人們靈魂的悸動。
我們應該無法否認現有的電視節目中,有許多都是鬼打架、濫竽充數的成分居多,這些節目通過HDTV高製作成本的篩選之後,往後也就沒有出現在觀眾眼前的機會,再也不會戕害人們的靈魂之窗,人們也可以擺脫這些為數眾多的垃圾資訊的糾纏,同時還給閱聽眾一個乾淨的知識園地,這才是高畫質電視節目帶來最新的視覺革命!它是一道極為嚴苛的知識篩選器具,在節目尚未抵達閱聽眾之前,已經自動攔截言之無物的節目,讓高畫質的節目可以具有知性與感性的風格,既休閒、又浪漫、又理性兼具,輕鬆又寫意的將知識的內涵,詳實且面面俱到的傳達給閱聽大眾,讓所有高畫質的節目,都能成為與全球知識接軌的傳遞之窗。◆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追蹤者
◆版權所有‧請勿盜用智慧財產權◆
◆Copyright © 2014 iam6611◆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