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災後重建還是災難重建?

風災過後山崩地裂,橋毀路斷!低窪地區海水倒灌,淤砂灌滿整屋子!所有災區一眼望去盡是滿目瘡痍,讓人不忍卒睹。而風災過去一個月了,現階段的主要的災後重建工作,除了持續將這些淤積的泥砂清除完畢,並且修復斷橋,甚且重新建造更堅固的橋梁,以應付往後更大的天然災害!除此之外,國內幾條重要的交通要道如阿里山公路、南橫公路也因必須擔負山區重要觀光與運輸任務的需求,必須設法讓其重新恢復舊貌之外,最重要的還有災民的安置工作。

所謂的災後重建概分為硬體的道路復舊、橋梁連通、家園清理善後,以及軟體的安置災民,撫平災民的心理創傷,也就是心靈重建的領域。因此如果是災後重建,不管是道路復舊、居民永久安置還是心靈重建,都會有結束的一天。但如果做的是災害重建的工程,那就會永無寧日,因為沒有人可以知道災害會在哪裡發生?也沒有人知道你是在做「災後重建」還是在做「災難重建」?

所謂的災害分成好幾類,有自然發生的、也有人為後天破壞所造成的,沒有人可以預測災害會不會發生,也沒有人可以預測災難發生的地點!但是這也並不代表人類對災難完全束手無策,而是人類應該擁有設法遠離災難的智慧,而不是放任災難為所欲為地侵襲我們的居住園地。

人類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劫難不斷的發展史,所以人們因為天災而遷徙原有的居住地,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根本毋須大驚小怪!家園原本就應該是提供人們安身立命的基地,如此才能在此安居樂業。如果大環境改變了,家園不再承諾可以永遠提供我們安全的保障,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索,務實堅定的拋棄不確定的因素,以尋找其他更安全的處所,來成為遮蔽風雨的堡壘?畢竟家園毀了還可以重建,人命不見了就再也無法重建!

我們相當佩服深山裡古老的原住民耆老的智慧,他們依據祖靈的指示來建立安全的部落據點,依據祖先承襲下來、自給自足的農牧耕種方式,盡量以對山林最小的破壞方式來耕作,因此即便是在深山裡,部落據點仍然安全無虞。只是這一些美好的傳統,隨著經濟發展的步伐而逐漸失控與難以約束,已經無法完全落實原始所規劃、遵循的生活方式,進而也逐漸擴大山林裡的開墾面積,也逐步埋下一些潛藏的危險因子,這些危險因子也成了風災侵襲時的引爆點,於是就有可能發生災難。

沒有人有資格教人要遷移到哪個地方去,畢竟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對土地的深厚情感、對文化的格外依戀、對生活方式的無聊堅持,都讓人在家園遷徙的這項議題上,無法做出極為明智的判斷,也顯得裹足不前。畢竟需要顧慮的因素太多,生活上、文化上、情感上都讓人相當傷神!而在心理的層面上,要為自己找到一個足以說服自己的理由,也都需要非常大的勇氣。

老實說在山林裡的開發,不管是低度的或是中度、高度的開發,任何一種形式的開發,都會破壞山林原有的土石結構,也都會為山林埋下一些無法預估的危險因子。1999年的921大地震,對台灣整個山林土石的破壞威力與程度,始終無法有完整的科學量化數據來估算,因此我們無法掌握經過七點三級地震搖晃過後,經過十年的沉潛,山林裡脆弱的土石是否可以承受日雨量近一千公釐的侵襲,而不會有任何的崩塌現象,其實任誰也不敢做出明確的保證!在這種無法預估的前提之下,山林裡會發生何種劫難,也就只有天知道了。

阿里山森林鐵路這次也在風災中受創嚴重,林務局估算必須花費兩年時間,以及龐大的經費才能讓小火車繼續奔馳。試問兩年的復舊時程跟重新蓋一條鐵路有何差異?我們是否還有需要讓這一條日據時代用來砍筏山林、破壞山林原兇的運輸通路,花費鉅資來「重建災難」?這也就是筆者提出災難重建的真實意涵。

921發生當時,台8線中橫谷關至梨山段應聲斷了好幾截,當時好大喜功的決策當局,秉承著人定勝天的意念,堅持要將這一段工程搶通,也就是在進行「災難重建」的工作!果不其然,經過四年之後終於搶通了,也預備在當年的9月底舉行通車典禮,不料2004年的七二水災、即敏督利風災,又把這段路給徹底毀了,印證了筆者「災難重建」的觀點。從此之後,政府當局決定這一段路要讓它就地休養生息,從此不再重建災難,所以這段路的重建路迢迢,遙遙無期。

因此,阿里山森林鐵路的復建工作就是典型的「災難重建」,就算兩年後完成了,也只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它究竟可以承受多大的風雨土石侵蝕?它先天脆弱的土質與體質,早已注定它多舛的命運,任誰也無法改變!所謂「神仙難救無命客」,就是這種情境,台灣有必要持續浪費國人的血汗錢來「重建災難」嗎?值得國人深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

版權所有‧請勿盜用智慧財產權

Copyright © 2014 iam66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