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傳奇台灣茶第一集p3
周渝認為茶來自茶山
不同茶山生產不同個性的茶
風貌大不同
所以當茶葉在杯碗中飄浮的時候
入定的心眼彷彿穿過了時光隧道
看到了茶山的風光
淡綠的龍井茶湯蕩漾之間
有如煙雨江南的景色重現
繾綣的高山烏龍伸展
又讓人置身於山嶺之上
清新的山氣隨著茶香
深入肺腑通體舒泰
於是
他的靈魂也翱翔於山水之間了
茶湯含在嘴巴裏面眼睛不閉
這時候注意在這個茶湯上
覺得這茶湯滋味是什麼
美感是什麼很專心這叫催眠
第二種叫做閉目
茶湯還含在嘴中
然後慢慢的用鼻子吐氣
然後眼睛閉著的時候
這時候腦筋裡面充滿了想像
譬如說我們有名的茶人蘇東坡
他是大書法家大文學家
他也說從來佳茗似佳人
要他來講他一閉目
可能就是各種美
非常美麗清秀的美人出現
或者有時候我們一閉目
也會想像到各種的風景
都可以看到
第三種一般人比較不知道
可是我覺得非常有意思的
就是說我們把一口茶湯含在嘴裡面
除了鼻子慢慢吐氣以外
我們把眼神投到無限遠的地方去
嘴巴在感受這個茶湯
慢慢的增強的感覺
這個時候也許你會看到一種景象
我有試驗過很多很年輕
心地很純的人
他們經常能夠看到那個茶山的景象
如果是凍頂茶凍頂茶的茶山
譬如跟梨山的風景是不一樣的
凍頂茶那邊的山勢是很渾厚
梨山是非常的清朗
凍頂山一看就是看到
類似凍頂山的景象
然後喝梨山茶
就是那種高山清朗之氣
一個茶葉它在一個地方孕育
它吸收那邊的山川的地理的靈氣
那種靈氣就把你帶到
那個山川地理風景裡去
這是喝茶很大的享受
所以你看看很多茶人
常常喝茶的茶人
愈來愈氣質不一樣是因為
他常常接受這種靈氣的滋養
藏身於台北市永康街
幽巷中的冶堂
也是台灣茶文化
論述空間的一個重要據點
冶堂的庭院雖小
卻有扶疏的紫藤遮蔭
光影在枝葉中流洩
穿過庭院踏上幾步階梯
探幽入微之後才能夠登堂入室
頗有揖讓而升的味道
讓人得以懷抱君子情懷
探訪典雅細緻的人文空間
就是這樣一個與茶歷史
茶生活息息相關的空間規劃
讓冶堂的主人何健
把冶堂定位為茶文化工作室
因此除了茶文化論述的主體價值
冶堂當然也賣茶賣茶具
只是何健從不宣傳行銷
所有的顧客都是不請自來
比較常造訪的客人
以日本法國德國等
外國觀光客居多
而且都是對茶文化甚至是
茶道藝術相當有研究的內行人
這也讓冶堂成了各國茶文化
當面對話的空間
同時擔負了向國際
推廣茶文化精髓的重責大任
何健認為茶本身沒有好壞對錯
茶只是適性地散發自身的特質
好茶有好茶的個性
低價茶也有低價茶的特質
趣味不一
我們不能單憑價格的高低
來論斷茶的好壞而是由喝茶的人
自己對於茶葉的既有態度
來挑選適合自己品味的茶
茶之所以受到中國人
普遍的接受跟喜歡是因為在過去
一段悠久的歷史傳承之下
茶完全進入到生活裡頭
在生活裡茶用以待客
茶用以生理上最基本的需求解渴
然後呢茶甚至於被提升為一種
修身養性的一個媒介物
所以說茶在中國已經根植到
一般庶民的生活裡頭
因為茶最終還是在服務人
所以說需要講究的就講究
不需要講究的就不必講究
它這裡面沒有所謂對錯的
它只是享受不同的層次而已
從不同的角度去需求
我們泡的是同一壺茶
同樣的茶器倒出來
甲乙丙丁一人一杯茶
甲呢一口喝完了他說哎呀解渴
乙拿起這個杯子呢秀了一下
把它喝完好香解渴
那同樣的茶丁呢好香解渴了之後
他說過了一會他說好甘甜
那丁呢好香解渴了好甘甜
再過一會他說這好像到了
茶園裡頭的湖光山色裡頭
甲乙丙丁同樣一杯茶
都滿足了他們那時候的
他心理上的他所想要的東西
跟生理上的也就是說
對甲來講當下解渴最重要
或者是他的習慣解渴是他
從茶裡面希望得到的功能性
可是對丁來講的話
他不但解渴了聞了它的香氣
增加了品味從生理方面
它又引領到一個心靈層次的
一個大自然的氛圍裡頭
所以同樣一杯茶
茶就自自然然的它就在那個地方
然後你要它的哪一部份
它就無私它就給
所以說那個茶沒有問題
完全是看人怎麼取它
因為茶何健了解茶的態度
自己也身體力行
就是幽不喧譁
為了茶何健的人生
也跟隨茶的率性
而做了重大的改變
他拋棄金庫的鐵飯碗
就為了研究茶推廣台灣茶
其實在這個時候
他已經得了茶藝獎
不過在茶的領域
他沒有辦法只取一瓢飲
反而陷身茶文化中
甚至為了壼還賣掉了房子
在整個的一個
茶的一個領域裡頭呢
其實它有來自各種不同領域
不同階層的人在共同努力當中
所以說做為一個向外的推廣
我覺得它是應該是從原料從生產
從產製方面就是說茶葉的製造
然後就你剛提到茶葉的比賽
然後到怎麼去沖泡它
然後怎麼去品飲它
怎麼去欣賞它
也就是說這個部份
這兩個部分它是同等重要的
因為光是只有茶葉
而沒有這樣子的一個藝術的呈現
來講的話它只是一個飲料
那你只有文化所謂藝術的呈現
而沒有這樣一個好的茶葉
做基礎的話它只是流於形式
它就不能夠深植於人心去感動人
所以這兩個是要並駕齊驅的
也就是說沒有孰重孰輕因為什麼
因為它們的共同努力跟好的配合
才能夠把台灣的茶
推到一個世界上的舞台上面
何健就是以這樣認真的態度
在為台灣茶打拼而且不忘懷
台灣茶文化傳承的期許
他認為好茶並不能徹底感動人
好的茶文化才能感動人心
而且只要茶人的共同努力
台灣的茶道藝術
應該可以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
近三十年來其實除了華人地區
我們講的就是說
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
然後甚至於現在崛起的大陸
整個大陸地區他們喝茶的方式
其實真正是受台灣影響的
除了這個以外
因為我在這裡也比較有機會
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
他們都很喜歡
像我們附近的日本韓國
也受台灣茶的影響
你到日本韓國去
可以很多機會你可以
看到他們泡功夫茶的方式
跟台灣用小壺的沖泡
還有呢你走到巴黎你走到紐約
你可能會看到他們也一樣
拿一個杯子聞香
然後一個杯子作品飲
這樣子的雙杯品茗
也是台灣自發性發展出來的
所以說現在其實台灣這樣子的
一個喝茶的方式喝的茶的種類
然後一個喝茶的一個
整體的空間的氛圍
其實都已經慢慢的往外傳播出去
就是說只要做一個好的整合
然後有效的有力量的呢
向世界上各地的朋友
去做介紹的話
其實就以台灣文化來講的話
茶文化這一環是非常值得
因為它很完整
很能夠跟世界上的人分享的
台灣茶第一集p2
上述節錄茶歷史文化的摘要
只是浩瀚茶文化
豐富史料中的斷簡殘篇
說明了東方茶道文化的形成
是自然形成而且基礎深厚的
它隨著時代與環境的變遷
而向前推移從不停歇腳步
才能累積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
只是這種茶道藝術
一兩百年前被日本人引進之後
開始發展出日式的精緻茶道
進而向世界各地大力推廣
導致源於中國的茶道藝術
如今在世界上被誤認為
是屬於日本的茶道甚為可惜
兩岸的茶人都有責任
將此一謬誤設法更正
十九世紀初台灣從福建安溪
武夷等引進茶樹栽種
從此開啟台灣茶產業的榮景
短短兩百年的歷史
台灣承襲了福建製茶師傅的
基礎技術同時承襲千年
茶道文化底蘊的豐富內涵
台灣茶文化的發展歷程
省去了跌跌撞撞的摸索步驟
卻朝向品質更精進的茶樹品種改良
精緻製茶技術的研發
及優雅細緻的茶道藝術鑽研
二十世紀中國的茶道藝術
因為朝代更迭及戰亂而式微
卻在彼岸的台灣發揚光大
台灣本來就是一個
多元文化一個匯集的地方
經過這幾十年台灣社會的努力
慢慢的就產生一種
自發性的一種文化
這樣子的一個文化底蘊
是非常厚實的
那在茶文化裡頭也是如此
所以說除了優質的茶葉以外
就短短的三十年已經把茶
從一種簡單的一種生活需求
到達一個生活的品味
甚至到達一個藝術層次的一個表現
然後有很多有心的朋友
他們甚至於希望透過茶
不只是游於藝更要立於道致於道
也就是說要有一個道的一個
個人一個修行的追求
然後把它作為一個
一種生活規範的一個圭臬
何健認為
茶是農產品但是行銷靠的
卻是動人的文化傳承
過去台灣的精緻茶葉
靠的是小農制
製茶技術良莠不齊
茶品質差異性極大
茶產值始終無法達到經濟規模
因此有人主張要把茶這項農產品
透過優質的製茶技術
而轉換成商品
才能讓世界各地的人
有機會接觸優質的台灣茶
過去它是農產品一直農產品
沒有辦法被行銷到全世界
早期被行銷到全世界的只是說
從荷蘭人來接觸中國茶
從英國成立茶葉公司
來賣東方的茶他把它規格化了
那到現在台灣的農產品
它已經算是這麼優質這麼好
大陸人看到我們
現在的大陸看到台灣的
青茶類的東西金黃色的茶湯
怎麼有這麼優質的一個農產品
現在這些茶台灣的茶
幾乎流通到大陸去
青茶類的東西
也會流通到全世界去
如何穩定它的一個規格跟商品
它這個跟生命力有關係
品質愈穩定規格愈穩定
它的流通性就愈廣
它的使用的角度就愈廣
跟我們剛剛所談到的一個泡法
它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泡法愈開闊使用的範圍愈廣
農產品愈穩定
它愈變成是商品的話
它的流通性就愈大
它就不再是農產品
然而不論是農產品也好
商品也好藝術品也無仿
台灣人始終將茶視為上品
所以從鄉間的解渴用途
到小壺泡的自我享受
台灣人喝茶講究氣氛與情調
也讓飲茶文化
廣為流傳在藝文人士名流士紳
雅致品茗的領域當中
也因此在台灣短暫發展
五十年的茶道文化
在這些致力於推廣茶文化
有志之士的努力之下
近幾年可以說是
朝多元化的外在形式發展
且衍生出眾多的流派
各式茶?各式茶會
風起雲湧甚為可觀
二○○八年成立的會心茶?
以分享做為核心價值
以捍衛傳統凍頂
紅水烏龍為創會宗旨
會員人數不到五十人
但卻旗幟鮮明態度堅決
那畢竟現在紅水烏龍
我也承認他人數是少數人口
可是少數人口卻能夠維持長久
所有的團體它成立
都是被逼迫成立
錢多事多來成立一個團體
那紅水烏龍不是
紅水烏龍是被感情逼迫成立
共同存在所以要打散也不容易
所以成立了那個茶?
台灣的茶文化就是有這麼多可愛
而且執著於追尋美好事物的
眾多迷你茶集團體而發光發熱
除此之外散佈台灣各地的茶人
也默默的在各個崗位上
以各種形式推展台灣茶文化
這也讓出道極短的台灣茶道
發展出甚為可觀的精緻面貌
紫藤廬主人周渝的喝茶
有兩種方式因時因地不同
平時他把茶當做飲料
用一隻大有來頭的骨董碗公
撒下幾片茶葉一沖再沖
一直到沒有茶味為止才換新茶
至於茶氣在每一個人
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敏感
但也有人對茶氣
特別不敏感的也有
常常有人說你周先生
你什麼叫做茶氣喝不出來
包括做茶做很久很久的人
也喝不出來
那時候我就會找一兩泡
很有茶氣的茶
然後我茶葉放的很少
他說你怎麼放那麼少
我說我也不知道你喝味道
你們過去喝太香的味道
現在讓你喝氣氣是很奇怪的東西
我們茶泡一泡它質量沒有了
味道也會淡可是一個茶葉含禪
如果它是有氣的茶
它含禪氣的成分遠比它物質層面
不知道要多多少倍
你喝到茶幹了還是有氣
有一天周渝看見一位
很愛茶的工讀生所喝的茶
也像他一樣用碗公
茶已經淡然無色了卻還在喝
工讀生跟他說雖然沒有味道了
但能量還在啊 從此以後
周渝每天喝的茶碗
再也不換新茶了
他平常安貧樂道
他不太喜歡到外面工作
他希望過自己的日子
有時來打打閒工
幫我弄弄茶這樣
他來弄完了以後
我就送他一把太和的把茶帶回去
有一天我碰到他我就說
我說你跟我一樣也是用碗喝
他說對啊我說也是放兩根嗎
因為他很節省他說我只放一根
我就笑我說那你是一尾渡江
後來想他是修道不是修佛
我說你是青龍過江
是一條龍這樣子
我說那你是喝個因為我平常兩根
我也可以喝十幾碗
你也是喝個十幾碗嗎
沒有他不是我說那怎麼樣
他說我從早喝到晚
我說那還有味道嗎
他說沒有味道了
那我說那你喝什麼
我喝它的氣喝它的能量
它還有能量
周渝在品茶的時候
他的態度就完全不同了
他鋪巾淨杯置水燃火
沉心靜氣靜待水從一沸二沸
到三沸然後再熱杯置茶
在我們喝茶之前我們就先品水
當你用心品水享受水源的
那一種感覺的時候
你的心自然就安靜下來了
我們的喝茶是從很自然的
從藝術性來講我們是從品水開始
就很自然的包含了一種儀式
這儀式不是很勉強的是很自然的
其實儀式就是在我們心裡面這樣
我把水注完你們注意
水下去一點這個碗會有一點
在美感上會有一點變化
看看它的碗呈現的精神跟個性
是不是已經不一樣了
還不到一沸的時候
他就從裏面舀一點水出來
放到外面一個瓢那個壺是不大的
它整個分成三碗到五碗的水
這樣拿出來然後二沸的時候
他就拿一個竹夾像兩根這種
你看把它攪攪成一個漩渦
這時候他把磨碎的茶芽
在二沸的時候
把它往那個漩渦裡下去
它這麼一轉然後二沸到三沸
水溫提高整壺都香
這時候不能到三沸
就那一剎那間
他把旁邊降溫的水倒進來止沸
馬上把鍋提起來放到旁邊
然後再盛成三碗五碗
給大家喝這樣
第一集杯中的山水翱翔的靈魂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
我是于美人
歡迎收看
山中傳奇台灣茶
的系列節目
宋朝詩人蘇東坡曾經講過
從來佳茗似佳人
來形容茶的特質
那麼我們今天講到茶
一定要講到茶的文化
說到茶文化一定要知道
茶的起源和茶的歷史
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追尋茶的文化
也來了解茶人「翱翔的靈魂」
縱然山中傳奇台灣茶的節目定位
是以宏觀的視野全面探討
台灣本土的茶產業茶文化
與茶業未來的發展為主軸
同時也必須將流傳
數千年的茶文化與茶葉的起源
進行摘要式的重點探討
本節目才不會流於走馬看花
浮面式論述的缺憾
飲水思源的宗旨
在當今的功利社會逐漸式微
然而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傳承
一種蛻變演化
當我們洋洋得意於當今
台灣的半發酵茶凍頂烏龍
乃是世界至尊飲品之際
豈有不回頭找尋茶文化
經歷過數千年演變進化
所傳承下來的滄桑軌跡的道理
畢竟台灣茶源自中國
台灣的茶藝茶道與茶文化
從十九世紀初引進茶葉至今
也僅僅發展二百多年
對照四千年前神農氏時期
就已經開啟的茶業歷史
自然是無法相比擬
因此我們簡單整理茶葉的濫觴
與茶葉發展的重大紀事
描繪出一條茶文化的歷史軌跡
做為本節目的導讀
也讓對茶文化有興趣的觀眾朋友
可以因為本節目的論述
得以認識茶葉浩瀚的歷史脈絡
中國是第一個發現茶樹的國家
時間是在神農氏時期
西元前二千年左右
距離今天大約四千年
史籍最早紀錄茶葉的出現
是在西元前五十九年
西漢王褒對家僮所寫的契約書
僮約中有著烹荼盡道
武陽買荼等煮茶買茶的描述
荼就是苦茶的意思
足以證明西漢飲茶有史可考
推算起來中國的飲茶歷史
已經超過二千年
而西元四百年左右的晉朝
杜育撰寫的荈賦一文所描述的
厥生荈草器擇陶簡
荈就是過老的茶葉
也是茶葉一開始的名字
泡茶器具也有了明確的規範
這些都是茶葉在中國
最早出現的文字記載
而茶葉一開始是藥方治病用的
進而食用最後才轉變成飲料
早期茶味偏苦澀
因此茶最早的名字叫做荼荈檟
都是苦茶的意思
到後來才叫做蔎茗茶等
較中性的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茶的滋味漸漸廣為平民百姓所接受
也是歷經一番漫長歲月的演進
藥用的一個角色
轉換成生活的一個角色
早期它是被用來當藥用的
後來轉換成生活面的
生活面變成很強的一個地方特色
甚至是地方性的一個文化
這個發生在中國這個地區
以及在我們台灣這個地區
在三十年前一個茶葉的一個流行
它是屬於生活面的
生活面就是說
我有這樣的一個嗜好跟習慣的話
茶可能就會進到我的空間
進到我的生命裡面
要是我沒有這個習慣
或是說我朋友沒有這個習慣
我的家人沒有這個習慣的話
我可能就接觸不到茶喔
攤開茶葉的歷史來看
茶從藥方轉變為平民飲料
幕後最大的功臣
其實是一些知名的騷人墨客
古代的茶是高貴的飲品
屬於王公貴族及文人墨客間
相互流通饋贈的禮物
到了西漢
才成為中產階級流通的飲料
而貢茶制度始於武王伐紂
唐朝定型貢茶的歷史
可以說是茶葉的滄桑史
也因此從唐宋以降的詩詞名家
幾乎都留下歌頌茶的作品
這些為數眾多的詠茶詩
也成為寶貴的茶史資料庫
唐朝陸羽於西元七百八十年
所寫的茶經踏遍中國各大茶區
經歷二十七年才完成
是人類史上第一本茶學專著
茶經從茶的起源茶的產地
採茶器具製茶工具製茶方式
煮茶方式茶飲器具茶飲方式
茶飲記事等都有深入的剖析
流傳至今影響深遠
詩仙李白一生留下唯一的
一首茶詩仙人掌茶詩
則記載了曬茶的日光萎凋工法
駁斥了蒸青的說法
也標示了當時製茶工法的進步
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中
則記載了炒茶的情景
斯需炒成滿室香
便酌沏下金沙水
至今現在盛行的冠軍茶比賽
早在宋朝就已經存在了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則是強調武夷茶悠遠的歷史
及自古品茶不只評茶滋味
也評茶香氣競爭同樣激烈
而製作茶飲的方式從烹煮演變至
沏茶泡茶的方法也有據可考
唐代陸羽茶經談論製飲方法
乃是用煮字到了宋代
蘇軾的送南屏禪師則用
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
點茶指的就是泡茶沏茶
南宋時期則出現了
炒菁法的製茶方法的雛形
改蒸為炒改碾為揉
改研膏團茶餅為條形散茶
使茶葉的外形和品質都為之一變
也為綠茶的研製打下了基礎
清道光年間先後發明了半發酵的
烏龍茶和經過發酵的紅茶
並出現了白茶也就是生茶
傳統的緊壓茶
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從而在製茶方法上
形成了茶葉的基本結構
黃紅白綠青及黑茶等六類
至今的製茶技術
仍脫離不了這些架構與範疇
至於古老中國茶文化
最為普遍的禮節則是以茶待客
史籍最早出現以茶代酒的紀錄
是在三國時期但直到宋朝
杜耒的詩作寒夜客來茶當酒
竹爐湯沸火初紅一出
才道破華夏民族千百年來
以茶敬客的文化底蘊
同時也宣告中國古代
以茶待客的酬賓習俗
在宋朝已然形成
而茶湯從古代的苦茶難以下嚥
演變到今天所講究的清香滑口
韻味回甘特質的黃金湯色
也是經過歷代茶人墨客
口味不斷更迭的嚴格考驗
唐代以前一般煮茶
都要加入芝麻鹽巴瓜子等佐料
陸羽開始提出煮茶不加佐料
也就是所謂的真茶
而唐代的真茶其實是顏色
如乳白色的白茶
之後經歷近千年的慢慢摸索調整
才逐步進化至今茶人所偏愛的
紅水烏龍及金黃色的茶湯顏色
古代人從識茶懂茶製茶煮茶泡茶
進而將茶推廣為平民飲料的過程
自然形成深厚的茶道文化底蘊
這種茶道文化的演進
見證了茶做為世界三大飲料之ㄧ
有其古老深邃的文化傳承
茶道藝術文化的形成
也是經歷悠悠歲月的自然洗禮
而不是一蹴可幾的
◆版權所有‧請勿盜用智慧財產權◆
◆Copyright © 2014 iam66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