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山中傳奇‧台灣茶》第4集

◇第4集《向老茶人致敬》腳本

他是陳惠讀先生,南投鹿谷在地的老茶農,現年88歲,從事製茶工作超過七十年。


他是林清龍先生,也是鹿谷的茶農,現年81歲,從小開始做茶,至今也超過了六十年。

他是謝國村先生,台北縣石門鄉的茶農,現年74歲,做茶將近60年。

他是蔣炳照先生,現年77歲,從事茶業買賣生意五十年,他家開設的茶行,已經超過一百年的歷史;他的母親蔣王秀女士, 98歲高齡了,每天喝著兒子用茶枝熬製的茶湯養身,身體相當的硬朗。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山中傳奇.台灣茶》系列節目第四集,「向老茶人致敬」。茶葉跟人體的健康之間,究竟有沒有直接的關連?始終是個謎!本節目製作小組,在全省各地探訪一生從事製茶工作的老茶人,我們發現年過七旬、八旬的資深茶人相當多,而且身體也相當硬朗,甚至還在從事第一線的製茶工作。從這個角度來看,茶葉對人體的健康,應該是有正面的貢獻!不論我們的觀察是否正確,這些茶農、茶人都很長壽,卻是不爭的事實。今天的節目就從蔣王秀女士,這位百歲人瑞母子的故事開始,向這些老茶人獻上我們的敬意。
-向老茶人致敬-

蔣炳照剛剛卸下茶行第一線的經營工作,因此,每天清晨五點多,就會出門到附近的公園、散步做運動,以便讓自己日漸年邁的身軀,可以正常的運作,因為,他還要幫忙照顧高齡已經98歲的老母親。

蔣炳照做完運動之後,就徒步回到茶行,去泡他特製的茶梗,之後再將這些茶湯,送到茶行附近的公園,給他在公園溜搭的母親喝,順便跟熟識的左鄰右舍打招呼,就這樣開啟了一天的序幕。
蔣炳照﹝我媽媽喝的茶跟一般人都是不一樣的,她所希望的茶葉有山上最高的茶園,有雲有霧,涵蓋了茶園,這個茶樹都是在一千公尺以上的,每天都有雲和霧涵蓋了這個茶葉她的興趣是這個。﹞

蔣炳照這種令人稱羨的孝行,也是老母親可以維持健朗體態的最佳動能!我們不能說茶葉是延續生命的重要養分,但是經由特別精製的茶枝,釋放出來的健康成分與能量,可以維持整體生命機能的正常運作,這也是喝茶對人體最大的好處。

-蔣炳照-﹝我的同學醫學的,他針對這個茶葉的香氣,對我們的壽命有延長,他每年都有寫論文,這個最高山茶葉的香氣本來就不一樣,這個茶葉有天地人,就是說氣候也有關係,土地也有關係,人的技術也有關係,要配合三種的條件,才能完整的茶葉發揮功效,她是希望這個雲跟霧,在人的鼻孔裡,我們聞不到這個味道,但是茶葉吸收起來開水一沖,就是這個味道,幫助我們壽命的延長,我日本的同學他寫這個論文,他告訴我的。﹞

蔣家的茶莊,已經屹立在台北街頭超過了一個世紀,由於他們非常認真地在經營茶葉的買賣,所推出的茶葉品質也相當不錯,因此口碑也相當好,再加上「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經營理念,使得許多知名的愛茶人士,都跟他們建立了良好的友誼。牆上掛著于右任、蔣夢麟等大師的親筆墨寶,見證了過往的風光歲月。

自謙為不識字的蔣老太太,卻用她年邁的巧手,慢慢地寫出茶行的名稱,以及她先生及兒子的大名。蔣炳照說,她媽媽從年輕時期,就開始喝起茶梗熬製的茶湯養身,從不間斷,因此媽媽的身體機能,還維持的相當正常,只是走遠路的時候,要用輪椅來代步。從老母親自若的儀態,我們也彷彿見到茶行走過一世紀的悠遠歲月,重新浮現在眼前,我們也看到了茶葉界引以為傲、代代相傳的產業動能,可以繼續向未來的歲月拓展。

蔣炳照﹝茶梗是這樣子剛剛發芽的是茶梗,然後才有茶葉,所以她喜歡這個茶梗的味道,我特地在山上我自己的茶園,特別製造的茶梗,我都留下來了,她喝了這個茶梗將近喝了五十年、五六十年,這個茶梗要在山上烤焙了之後,還要經過我專門評估這個茶葉的好與壞,就是她希望的口味我都知道,就是從山上下來的茶葉,我再去替她烤焙,希望它的味道能夠達到她的理想,然後她每天上公園,可以給她有一個美好的早晨,我也都習慣了,五、六十年的作業我都按照她的需要來製作。﹞

蔣炳照早年曾經留學日本唸法律,回台後開始照顧家裡的茶產業,秉持著法律人實事求是的精神,開創了茶行歷久不衰的生命力。創立於1883年的「峰圃茶行」,持續在茶產業的領域中,發散一種特有的魅力,這種母子連心的不凡典範,在這變換莫測的社會裡,提供了現代人值得學習的範例。

這裡是南投鹿谷的永隆村,生產凍頂烏龍茶的重要根據地,當地的社區發展協會,有感於過去傳統式的凍頂烏龍茶,逐漸被當地年輕一輩的茶農捨棄。因此,他們特別開設茶葉講習班,希望這些年輕的茶農,也能採用傳統凍頂烏龍茶的做法,以便重振傳統凍頂烏龍茶的威名。

主辦單位除了聘請茶改場「凍頂工作站」主任郭寬福,來擔任講師之外,他們也請來當地的耆老,資深的茶農來擔任傳承的工作!希望這些製茶老師傅,超過六、七十年扎實的功夫,可以真正傳授給年輕一輩的茶農。

十三歲就開始做茶的林清龍,一生看過凍頂烏龍茶的興衰,他認為傳統式的烏龍茶才是正確的做法;因為,許多客人買了凍頂烏龍茶回去存放,經過二十五年,茶葉都沒有變質。
鹿谷老師傅林清龍81歲
﹝我看是不好改變,再怎樣也是要烏龍茶啦!有人跟我買茶去跟我說我們這裡的茶才會受火,茶葉會紅紅的,他說紅紅的用火焙過的才能存放,在斗六就有人買去放,員林也有,我問他說存放之後好不好喝,他說他也不知道,別人叫他存放的,七十二年買去的茶包裝很簡單,去年拿回來給我重新焙,都沒有壞,凍頂烏龍茶真的很勇健,火焙得夠,茶葉會紅紅的,都不用考慮,用焙爐焙得足夠,我們這裡的茶才可以屬於焙火的,這確實是真的,上次我們村裡有一個人他的茶葉都沒有焙火,前幾天看到我跟我說春茶都賣不出去,他就是因為沒有焙火,後來才又用木炭去焙﹞

另外一位更資深的製茶師傅陳惠讀,則是認為凍頂烏龍茶的做法,隨著時間的改變,的確有一些變革,在那麼長時間口味變化的歲月裡,他認為民國六十幾年的做法,消費者最能接受。
88歲陳惠讀
﹝我們有照古式,有稍微改進一點點,不是最古早的做法,有改變一點點,那現在的年輕人在做,又更加的不一樣,都做比較青綠的,比較沒有顏色的,我們以前在做茶都是泡起來黃金色的,泡起來黃金色黃金色的樣子,最早的茶泡起來是黑黑的,很黑、黑紅的顏色。﹞
此外,他也對現在年輕人輕率的製茶理念,感到相當不以為然,因為機器的便利性,使得茶農過度仰賴器具,也簡化了許多的步驟,其實都是不對的做法,這樣會降低茶葉的品質。
88歲陳惠讀
﹝有一些年輕人也是做我們這種方式也是有,現在在浪菁,這裡的凍頂茶是用手浪菁,最後一次才用茶籠下去浪菁,以前我們在做是這樣。現在在做茶,茶籠是用馬達頓一下、頓一下,那不是在將茶弄成扎實,而不是將茶弄鬆,浪茶是慢慢將茶弄活,現在做茶,茶籠是用裝馬達頓一下、頓一下,那是在將茶弄成扎實,而不是在浪菁。﹞

接著我們將走訪凍頂烏龍茶的原產地,鹿谷的凍頂山上,我們來探索這位推廣古式手炒茶的老茶農蘇文昭,他的心路歷程。

這位道地的鹿谷茶農,六十多歲,算不上是老茶人,然而在一片追求比賽茶利潤的鹿谷茶業界,蘇文昭是第一個,願意堅持過往傳統凍頂烏龍茶做法的茶農,這就相當值得尊敬!而且他也是第一個,主動進行古式手炒茶推廣工作的在地茶農。

就在鹿谷百年老茶樹的附近,蘇文昭在這裡進行古式手炒茶的示範工作,因此每到假日,都會吸引來自各地的遊客,除了欣賞茶園風光之外,也到此體驗一下這種古老的技藝。蘇文昭說他為什麼會用手炒茶,是因為炒出來的茶特別香,特別甘甜。
-super-蘇文昭-鹿谷茶農﹝因為以前凍頂烏龍茶,就是顏色比較濃一點,喝起來會比較甘、滑,喝了之後,比較會回甘,回甘之後,比較屬於靠近比賽茶了,他們都不注重,這個顏色他們就比較排斥,因為凍頂比較傳統是較蜜紅色的顏色,現在比賽比較不挑中蜜紅色,所以要回甘的程度沒有那麼好,而且以前用手工炒茶的時候,比較不會苦澀,因為我們中發酵時間夠,所以做出來的茶品質不會苦澀,而且喝了之後會回甘。﹞

只是這條推廣的道路是孤獨的,遊客除了見識到高超的古老技法,除了新鮮與驚呼的眼神,其實對於茶葉的實質銷售量,並沒有什麼幫助。於是一位鄉下的老茶農,對於技藝的傳承,這麼無怨無悔的投入,特別值得稱許。

對於傳統凍頂烏龍茶做法式微,蘇文昭相當有危機感,而且它把這種祖先留下來的傳承,看得相當的重,他怕一旦大家為了追求利潤,把原來的工法都捨棄了,會對不起列祖列宗。
-super-蘇文昭-鹿谷茶農
﹝我是建議說這種凍頂傳統的烏龍茶,實在不可以被消滅掉或是落後,這是自古祖先一來就是在做這種茶,喝凍頂傳統烏龍茶,對我們的身體都有幫助,比如說我們喝很多,對胃也不會有影響,而且會利尿,喝再多也沒關係,所以我是堅持說,這種凍頂烏龍茶的顏色濃一點沒有關係,對我們身體有幫助這樣就好。﹞

蘇文昭覺得這種技藝可能會失傳,所以他就比較堅持要用傳統凍頂烏龍茶的做法,最早是敎他的兒子,再來是藉著茶葉班講習的機會,教導一批年輕的茶農;因為很怕失傳,所以一直都在繼續在進行傳承,尤其是傳授給他兒子之後,現在連他的孫子,也會來學習看怎麼做茶,因此他幾乎,將所有的訣竅都傳給他的孫子。

-super-蘇文昭-鹿谷茶農
﹝要做凍頂傳統的紅水烏龍的訣竅是日光萎凋要夠,發酵程度也要夠,一次一次在攪拌當中,時間也要足夠,發酵程度差不多要60%以上,才是比較正確的凍頂傳統。葉子邊要有紅到差不多三分之ㄧ以上,才可以說是凍頂傳統的烏龍茶啦。﹞

這幾年鹿谷的茶產業發展,經歷了許多的轉變,鹿谷的茶農,大部分都往高山發展高山茶,這也使得鹿谷的傳統烏龍茶,產生許多的變化。也因為比賽茶的介入,使得鹿谷的傳統烏龍茶滋味,無法獲得評審的青睞,這也使得鹿谷茶,朝向輕發酵、輕焙火的走勢,也就是綠茶化的危機,對於這個現象,老茶人有著不同格局的見解與感受。

-super-蘇文昭-鹿谷茶農
﹝鹿谷的轉變就是,現在是一直走向高山,因為高山茶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年輕人在喝,都覺得很好,但是他們做出來比較輕發酵一點,但是年輕人喝那種口味適合,老人家像是五十歲以上,還是比較喜歡喝凍頂傳統的烏龍茶,因為高山一直開發下去,對我們的水土保持,也真的有影響,所以我堅持在中海拔來做,對我們的環境比較可以保持完整,如果做凍頂傳統烏龍茶,大家如果都堅持來喝這種口味,我相信將來高山,比較不會一直開發,比較不會影響我們的環境。﹞

這位生於斯、長於斯的老茶人,世故,卻不媚俗;我們看著他用傳統的炭焙火,來烘製傳統的凍頂烏龍茶;我們看著這些類似龍形的茶葉身軀,我們也看到了傳承的香火,正在這一小小的堅持動作中,得以延續下去。

當大家逐步往高山追求財富與利潤的同時,他卻堅守在自己熱愛的土地上,小聲地發出他卑微的請求,希望消費者可以熱愛這種,中海拔培育出來的傳統凍頂烏龍茶,就可以減少高山茶的開發,也不會破壞高山上,原有的生態環境。

這麼崇高的情懷,讓我們發現茶業界,還有少數的一撮茶人,他們堅持傳統與傳承,真正在為台灣這塊土地付出心力,真正關懷這個產業的永續經營,真正值得向你致敬。

台北縣石門鄉鐵觀音茶農謝國村,現年七十四歲,一家三代都是製茶名家,製茶技術繼承祖父謝泉及父親謝木得;他十五歲就開始種茶,並且開設製茶工廠三十八年,從事製茶產業已經超過半世紀,石門鄉的茶產業可以歷久不衰,謝國村一家人應居首功。

石門是台灣島最北的的茶產區,這裡主要是生產鐵觀音,但是石門產的是硬枝紅心鐵觀音,跟木柵的正欉鐵觀音是不一樣的品種,而且這裡的茶菁也可以製造紅茶,因此,謝國村的製茶工廠裡,還有一台舊式、大型的紅茶揉捻機,據說是台北縣碩果僅存的,也顯示當年石門紅茶也有一定的產量。

謝國村說那時候做茶,通常都不眠不休,夜以繼日,因此在揉捻茶葉時幾乎都是半睡眠狀態,所以他們都閉著眼睛,任由手指在機器滾動間穿梭揉捻茶葉,其實相當危險。

回首半世紀的種茶、製茶生涯,謝國村有許多回憶與感慨,他從小到老最忘不了的,就是做春茶的艱辛,到現在還是難以忘懷。

-super-謝國村-石門茶葉產銷班班長
﹝我們這邊做春茶都是在清明前後,過年後就開始煩惱又要做茶了,因為實在是太辛苦了。我們那時候開粗製工廠,工廠是屬於(做毛茶)這種的,每天一萬斤,大約是六千公斤的茶菁要做到好(毛茶),三更半夜甚至天亮了還是要做到好,明天茶菁還是繼續進來,所以說人會做到累死。一天二十四小時,我自己當老闆也要做二十小時左右,都沒什麼睡,所以那時候一過年就銼著等,開始煩惱又要做茶,那麼辛苦。一次春茶至少要一個月以上。﹞

謝國村的描述絕對是真實的樣貌,因為本製作小組在全台灣的每一個茶區,目睹及參與製茶的過程,都是到了天快亮的時刻,才能炒茶菁!而且天亮了,又是一個循環的開始,由此可見製茶過程的辛苦。

謝國村的阿公謝泉,是日據時代相當著名的製茶巡迴教師,到處去傳授製茶技術,一時之間茶葉生產的興盛,可以說跟技術的推廣有很大的關係,因此甚受日本政府的重視;一張張斑駁的證書、感謝狀,代表一位曾經受人敬重的茶師傅一生的縮影,我們可以從這些詳實的紀錄裡,看見茶歷史文化發展的真實軌跡。

過去謝國村經營的是粗製工廠,也就是將茶農的茶菁製作成毛茶,然後再賣給茶商,最後銷到國外,所以那時候石門的茶產業,可以說是風光一時。但是隨著產業政策的轉向,台灣茶已經從出口轉為內銷市場,茶農無利可圖,紛紛棄守茶園,因此目前的石門茶園面積,已經從過去的一、二百公頃,萎縮到現在的二、三十公頃,種茶的茶農,不會超過二十位。而且茶農也都老了,現在的年輕人接班的意願,都很低落。

-super-謝國村-石門茶葉產銷班班長﹝時代在改變,我們會做茶做這麼久,就是因為我們有一個堅持的心,這個中間明明沒辦法賺錢,為什麼還會做下去,因為做每一種行業都一樣,所以像我現在七十四歲,我也不會亂亂做。做每一種行業都一定要有堅持,不能沒有堅持,第一是道德要做好,道德放第一,第二點是人要講信用,第三點是要有專業。你如果不專業事情就做不好,我比較認命的是說,我從小就做茶,我十五歲就開始做茶。﹞

茶業市場轉為內銷之後,石門的茶在市場上的銷路受到限制,賣不出去,茶農賺不到錢;因此,後來改良場建議農民改種金萱及翠玉品種,除了比較能適應石門地區的天候,也比較能對抗蟲害,增加茶葉的產量。

-super-謝國村-石門茶葉產銷班班長
﹝這種茶,雖然是市面上人家的接受度很高,但是這種茶要存放,變成是說以後,我是還有在種,以後可能變成說沒有這種產品以後,很可能用金萱翠玉來代替,因為它的品種不是不好,改良場算是用心在推廣,它改良過了,一般金萱跟翠玉裡面的母本還是硬衼紅心在﹞

因此現在的石門鐵觀音,幾乎只剩下謝國村等少數幾位茶農堅持繼續栽培下去;而且鐵觀音的茶葉特性,就是在烘焙乾燥完成之後,還需要仰賴時間的存放,才能釋放特殊的鐵觀音茶的香氣,所以沒有辦法馬上拿去賣,這種特性也會影響茶農的栽種意願。

-super-謝國村-石門茶葉產銷班班長
﹝品種講起來其實是改良場的人改變的,因為就是以前的人比較不知道寶,我們這裡石門鄉以前種的所有看得到的,其他品種比較少,像是說烏龍,以前不是青心烏龍,以前是普通的烏龍,光是烏龍就有超過十幾種,有的會香,有的不會香,有的葉子比較厚有的比較薄。後來改良場一直改,不識寶。不過講起來我們這裡的鐵觀音比較不利,我們這裡的鐵觀音要存放,要重發酵,重發酵是製作的過程有辦法處理,但是要存放,對於我們生產的人就比較不利。像高山茶現在做好了,就馬上可以賣,一斤都賣得很好,消費者可以接受。鐵觀音若不存放,消費者就無法接受。﹞

年邁的謝國村,現在仍然親自管理茶園,因此,身體尚稱硬朗,但是,終究可以撐多久呢!由於兩個女兒都已經出嫁,傳承的工作,也只能寄望他的外孫了。

這就是台灣茶農普遍的寫照,茶樹老了,茶人凋零了,茶業的走向,不是任其荒蕪,就是朝向商業化的發展。但是,不管自己還可以維繫石門茶業多久的歲月,謝國村仍然要提出他誠摯的呼籲。

-super-謝國村-石門茶葉產銷班班長
﹝我講的這三個條件,就是不要去喝到農藥殘留,自己喜歡的口味自己去找,價錢不要太貴,這就是符合消費者的需要。因為我也是消費者,我也怕農藥殘留。農藥殘留,一般來說不是說消費者也怕只有我怕,,大家都怕農藥殘留,有十個人、十個以上都會怕農藥殘留。其實我們的政府還是做不夠,應該說農藥殘留或什麼的,上次縣衛生局的人來我也說給他聽,應該要從上面往下管,農藥行不要被大陸亂進口,很可怕,有一種農藥殺不死蟲,卻會毒害到人,它會殘留,像現在的蔬菜也一樣,像是蔬菜跟茶比較嚴重,比較可怕,你若有殘留吃進肚子裡可能會致癌才會這麼多。﹞

這是將一生的歲月,都奉獻給茶業的基層茶農,最真切的呼喚,也希望相關的農政主管機關,可以聽得到他薄弱的心聲。我們在北海岸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茶區,聆聽一位一生堅守茶園的老茶人,他過往的經驗與深具啟發性的理念,值得人們深思。

站在山巔上,俯看遠處北海岸的美麗景致,滿山翠綠的森林,點綴著為數稀少的茶園,讓人傷感。過往的喧囂、繁忙的製茶景象,已經伴隨著輕輕悄來的海風,飄到久遠的記憶之中。

台北市相當知名的茶館「紫藤廬」的主人周渝,一生除了致力於茶葉的推廣,另外他也醉心於老茶的收藏。他最大的嗜好是跟茶界的朋友,分享彼此所收藏的老茶,從中品味過往的舊時光;他將他所收藏的老茶,拿給製茶師傅的兒子喝,對方感動萬分!茶就是有辦法發揮它的自身的生命力,進而連結不同世代的友誼。

﹝我今天走到凍頂山上我碰到很有名的茶師的兒子,那個茶師已經死掉了,他沒有他父親的茶,他有他的茶他說老茶十年的請你,我說我這個將近三年,你爸做的,喝得感動的要死,我上次凍頂山上有一個叫蘇猛的,他的兒子也七十幾歲了,我就帶了蘇猛一泡民國六十九年的茶去,他先泡他的,他知道我喜歡老茶泡他的,我說這個老茶十年,你爸的茶,他喝完就感動,他說這個茶比現在的頭等冠軍茶還要好,他第一個讚美,第二個他想一想覺得這個讚美不夠,喝兩口他覺得這個茶養身,好像間接承認現在的茶沒有以前養身,最後發覺這個形容還不夠,他說這個茶就是當年陸羽獻給皇帝喝的茶。﹞

周渝認為,喝茶是一種心靈上的享受,但不一定要喝到最好的茶,因時因地而不同,只要能滿足個人生理或心理上的需求,就是一泡精緻的好茶。

﹝那時候喝茶不一定要喝這麼精緻,有時候你在山上很熱很渴,你走到一個茶行他拿一個粗茶,一個碗,沖一點茶給你喝,美得不得了跟你講,所以茶不一定要喝很貴,要看什麼情境!一杯粗茶讓你享受無限。﹞

此外,周渝認為,茶道在台灣發展的歷史,雖然是相當的短暫,但是,卻已經發展出相當多元的面貌。他希望藉由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可以影響人們內在的修養。

茶文化的興起,我說我們茶文化的興起,中國茶文化有幾波,第ㄧ波就是唐朝陸羽的時候,第二波是宋代,北宋徽宗的時候開始,第三波在晚明到清,台灣後來再經過次殖民文化的戰亂、五四運動把烏龍丟掉以後,形成很大的斷層,茶文化發展是一個大斷層,還好民間沒有完全斷掉,當然也被摧殘的很慘就是,台灣這一波從大概80年代興起茶文化,一個新的開始,我估計這個文化要走到完全成熟,還要一百年可以玩,你現在講才二十幾年,還可以繼續走,因為它鋪的底蘊很厚,可以挖掘的東西很多,所以我早年講的生活美學,慢慢就是我們從茶味,茶器到我們茶之具,我們講到養生,生活藝術,我們希望藉著茶來講人的修養,人的修養我們一百年沒有講了,現在都講何先生蔡先生,不講修養,所以我們今天的民族也搞的亂七八糟,沒有修養。

一生熱心推廣台灣茶的呂禮臻,則是努力提倡恢復台灣茶道自然、隨性的本質。他認為目前台灣茶道藝術的發展,已經被日本的茶道框架住,過於重視形式的表現,而忽略台灣茶道的本質。喝茶是滋味、情感的分享,而不是表象的外在形式探索。

-super-呂禮臻-前中華茶聯總會長
﹝怎麼樣透過一個不同的形式,把茶的美跟它的精華呈現出來,這是我們大家一起一直在努力。至於說形式上我們希望是一種互補的,就是彼此的欣賞跟包容,讓台灣茶有一個共同呈現的一個精神出來,這是我們目前比較期待的。比方說你用比較輕鬆的方式去呈現你的茶,我用比較嚴謹的態度去呈現,好不好這個沒有一個標準,只是個人認同的一個角度,你喜歡輕鬆一點的,你就學習輕鬆一點的。你喜歡比較按部就班的,你就接觸這種學習。我想目的都是一樣,重點是要懂得怎麼去把心情放鬆。在整個目前台灣的一個現有的情況,流派非常多,我們希望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就是茶在我們來講第一個就是分享,再來一個是包容,最後就是感恩。

呂禮臻表示,茶是很生活的,它跟我們的文化是一體的,我們除了一些不同的形式跟喜好以外,希望茶也是我們台灣人的一個特色,每個人都喝茶,每個家庭都有一個喝茶的空間,一個形式出來;把人跟人之間的那種和諧,跟相互尊重的一個特性,透過茶把它呈現出來。

-super-呂禮臻-前中華茶聯總會長
﹝比方說你可能比我不懂茶,但是你泡一壺茶請我喝的時候,我會去感受到你的熱情跟你的用心,所以人跟人之間最可貴的,就是這種好意、這種美意,我們懂得怎麼去感受,透過茶可以把人跟人之間的一種情感表現出來。人其實需要不多,我常講欲望可能讓你什麼都不滿足,你透過茶,你喝一杯很清爽的茶,然後把一些疲憊,把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暫時忘卻,然後去感受人的好處;跟喝茶一樣,喝茶就是把茶的優點儘可能展現出來,把缺點盡量降低。人跟人相處也一樣,你儘可能去欣賞別人的優點,不要去挑惕別人的缺點,道理是一樣。怎麼透過茶去把人跟人之間美好的部份去做一個詮釋,做一個讓人會懂得去尊重,不要只追求一些物質方面的,在精神上你其實可以輕鬆一點去看待的時候,其實你的欲望就不會那麼的強烈,一直忙錄在物質上的追求,反而忽略了精神上的休閒,這個我想是我們比較要去注意跟推展的一個方向。﹞

也就是說,透過喝茶這件事,讓我們的靈魂可以獲得釋放,同時也可以讓我們降低追求物質享受的慾望,進而達成一種生理與心理的平衡狀態,讓我們每個人都經由茶,來跟彼此進行互動與交流,產生一種和諧的共鳴,這也是中華茶聯一直想要推廣的茶文化藝術的精髓。

從這個角度來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茶絕對不只是一種飲料而已,它是人們心靈上的一種寄託,它是人們思路上的調節劑,更是穩定人們情緒的鎮定劑,茶可以讓人沉醉,一種清醒式的沉醉。

曾經擔任中華茶聯,兩任總會長的呂禮臻認為,台灣的茶文化發展,有它先天上的優勢,因為我們有非常優質的半發酵茶在背後支撐著,所以台灣的每一位茶人,都必須要小心呵護當前這種得來不易的小小成就,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私利,而捨棄了應有的堅持;講的更明白一些就是,每一位茶人、茶農、或茶商,都有責任呵護純正的台灣茶,不能讓台灣茶的盛名,被鉅大的利益給犧牲掉了。

-super-呂禮臻-前中華茶聯總會長
﹝進口茶目前據說已經佔我們台灣市面上產量的百分之四十,非常可觀的一個比重。進口茶我們其實沒有什麼刻意去反對,除了它的農殘的問題我們比較擔心以外,其實它也是台灣人去其他國家栽種出來的茶,我們希望它把產地標明,用合理的價錢在市面上販售,我們沒有什麼反對。現在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它冒充我們的高山茶,它用大禹嶺、用梨山茶,在電視上做廣告做促銷,就很直接衝擊到我們台灣產業的一個推展,這是目前最嚴重的一個現象。﹞

呂禮臻的大聲疾呼不是沒有道理的,根據官方的統計數據,目前台灣每年進口將近兩萬噸的茶葉,這麼龐大的數量,說明進口茶到處都有,但卻都是魚目混珠,消費者根本沒有辨別的能力。

-super-呂禮臻-前中華茶聯總會長
﹝就是說進口茶它不用原產地來促銷,它是冒充台灣茶、台灣的高山茶,單價比較高的產區的茶來促銷,這樣對台灣茶產業本身的衝擊比較嚴重。那在其它方面也有一些冒充的比方「白毫烏龍」也有一些是進口的,但是它沒有台灣茶特殊的韻味,除非你是比較懂茶,不然你就比較不容易分辨,類似這樣的情形,它對台灣茶的發展是絕對有影響。﹞

這是當前台灣進口茶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令人捏一把冷汗的地方,如果這種問題無法解決,那麼台灣茶就有可能在這種的狀況下被犧牲掉,因為消費者喝茶是為了健康的目的,如今在茶葉裡面,卻存在這麼多不確定的因素,教消費者如何安心地將它喝進肚子裡?

所以為了維繫正統的台灣茶,呂禮臻時常走訪茶山,親身參與採茶與製茶的過程,這也是一位有責任感與道德良心的茶人,應有的態度,實在是讓人讚賞。因為身為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溝通平台,來路不明的茶葉,茶商有把關的責任,否則任意送到消費者的肚子裡,良心上也會受到譴責,因此,呂禮臻絕對是嚴格篩選茶葉的來源,即便只是摻雜一小部份來源不明的茶葉,他都必須揪出來,這才是一個正確的態度。

呂禮臻在台灣的茶山,觀察茶園週遭的生態環境,並且提供茶人的觀點,指導茶農正確做出一泡好喝又價格合理的好茶。

﹝這一些鳥類可以在附近去生活去築巢,就在這個地方繁殖,表示這個地方的生態非常的乾淨,不會有農藥一些其他的汙染,所以在這樣一個環境的茶園,它能夠維持它的生態平衡,這樣的一個耕作方式,它不需要靠農藥,也不需要去施灑化學肥料,那做出來的茶對身體來講是比較健康的,符合大自然。這是目前大家共同追求的一個方向。﹞

時常走訪各地茶山的呂禮臻,對於台灣各地茶區的發展現況,也是有深入的觀察與研究,他發現近幾年才奠定台灣茗茶地位的,阿里山高山茶區,茶園面積竟然有縮減的現象,讓他大為震驚。阿里山當地的茶農就指出,進口茶的確有很大的殺傷力。

-super-黃麗紅-阿里山茶農
﹝有這幾年真的很困難,進口茶對我們衝擊很大,現在一般的消費者,都買較便宜的茶,對我們高山茶真的這幾年來經營的很辛苦,景氣不好許多人都去買便宜的,低消費的,所以對我們的衝擊真的很大,所以我是說希望有關政府可以幫忙輔導,提倡就是說宣導台灣的茶真的是不錯的,這是我們的心聲。﹞

黃麗紅認為,與其抵制進口茶,倒不如協助茶農拓展行銷通路,來得實際些,因為在台灣靠茶業生活的人,相當可觀,如果台灣的茶業真的沒落,恐怕會造成許多人失業,農政單位必須想出對策。

-super-黃麗紅-阿里山茶農
﹝第一就是要抵制進口茶,當然也要讓它進來,大家互相求進步,不過還是要顧慮我們農民的權益,譬如說要幫我們輔導行銷,像現在我們在經營很困難的原因就是說,我們都靠茶農自己去行銷,自己誤打誤撞,自己去開發市場真的有夠辛苦,政府應該要多多照顧農民,台灣農業很多人靠茶業在吃飯,若茶業真的沒落,我們這些茶農會真的沒飯吃。﹞

這就是阿里山茶區的茶農,他們的真實感受,或許茶農有可能誇大說法,來吸引外界的注意,但對照呂禮臻的觀察,它的真實性卻又多了幾分,也就是說這個產業,確實有一些危機存在。

-super-呂禮臻-前中華茶聯總會長
﹝台灣茶發展那麼多年以來,從民國六十四年鼓勵內銷,然後到了最近十多年前,我們也開始做一些外銷,讓國外的朋友也能夠接受台灣茶!那在這個過程當中,反而有一個現象就是,台灣茶已經開始在沒落,像阿里山很多產區已經耕種他不種茶,反而種其他的植物。台灣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就表示危機的開始!什麼原因造成台灣茶會有這樣的一個情形?受到世界那麼多人喜歡的台灣茶,竟然會沒落,肯定有原因!一個原因就是管理的問題,就是施肥農藥的問題,它確實是存在的。再一個目前比較明顯的就是進口茶的問題,這個情形會有很嚴重的衝擊到台灣茶產業的一個發展,這是目前我們比較擔心的。﹞

進口茶,其實都是透過合法的管道進到台灣,只是原產地的生態環境,以及茶園管理方式,甚至是用藥的問題,我們都無法追蹤,這是比較讓人擔心的環節。其次進口茶來到台灣之後,卻變成原產地在台灣,這就讓人心驚膽顫。

-super-呂禮臻-前中華茶聯總會長
﹝其實進口茶可以喝,不是不能喝,假如它的農殘沒問題,安全沒問題的話,我們不反對,但是它要把產地原產地要標示清楚,用合理的價錢,每個人都賺合理的利潤,那沒有什麼問題,它現在不是這樣子做,它把越南的茶或是泰國的茶,用大禹嶺或是梨山,甚至是杉林溪,用台灣的產地在促銷,這樣會把台灣茶的一個品質攪亂,我們台灣茶有很多不同產區有不同產區的特性,那會被進口茶整個的破壞掉,這個是我們比較擔心的一個問題。﹞

致力推廣台灣茶文化的呂禮臻,懇切地說出沉痛的呼籲;這位自許為台灣茶業界烏鴉的茶人,描繪當前台灣茶業界的真實面貌,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當前台灣的茶業界,不是不知道問題所在,只是願意站出來說真話的人少之又少,在此我們獻上最誠摯的敬意。今天的節目到此告一段落,謝謝您的收看,我們下次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

版權所有‧請勿盜用智慧財產權

Copyright © 2014 iam66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