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傳奇台灣茶第一集p4
最近這些年養生概念盛行許多人突然喝起老茶形成一股懷舊與保健並行的趨勢
半發酵式的像烏龍茶它剛開始的時候會從新鮮的茶會慢慢轉成那個酸梅的味道
喝下去的時候它在齒夾裡面它的酸味會轉成甘甜味那大概放多久大概一二十年
比如說放在甕子裡面大概要十年它會慢慢轉成酸梅的味道再過了十年或十幾年之後
從酸梅的味道會慢慢轉成山楂的味道山楂的味道再過個十到二十年
會慢慢轉成藥味藥頭仔味轉到藥味的時候就所有的茶
只要放到有一定的年紀有夠老最後就變成藥頭仔味所以所有的茶有夠老之後
叫萬流歸宗都是這個藥頭仔味不管你是普洱茶或是台灣老茶
拋開養生的考量何健認為喝老茶還有意外的收穫它可以讓我們回味過往的時光
一方面是品味一方面當然它也是一個對身體的一種保養的功能品味什麼呢最主要就是說
除了新鮮茶它原來有的豐富的香氣跟滋味因為我們都知道台灣是一個
非常適合種茶的地方台灣茶的種類啦品質都是非常好的
所以說除了品飲到它原來新鮮的那樣子的一個風味以外
最特別的是我們可以從品賞陳年茶品嚐老茶這樣子的一個過程中
做一個時間的品味也就是說當我們在欣賞一泡老茶的時候也許它是民國七十年的茶
我們就在當下我們欣賞到的是民國七十年的茶園的風景
也就是說當時的土壤當時所種植的茶葉當時的製作的方法都不同
所以說我們不但喝到的是一個茶的品味而已最主要還喝到了當時期的一個風景
在台北大安區有一家很傳統的茶行叫做老吉子主人鄭添福經營茶的態度
就和何健南轅北轍他積極入世全力爭取口碑特等獎的匾額掛滿了四壁
頭等獎只好架在橫樑上不仰頭看還看不到呢仰頭而視讓人肅然起敬
有人說他這種行徑是職業得獎人但他一點也不以為忤
我第一次得到冠軍是民國七十二年到現在已經二十五年了這樣的一個時間裏面
當然之前我有比賽過很多次都沒有邊都沒有沾上有人說評審公平不公平
我覺得評審都很公平但是評審都很主觀潛意識下的主觀我覺得應該可以接受
評審的口味因為現在為什麼會變成說綠茶化事實上輕浪菁重焙火
就是說你沒有攪拌的狀態下量多青味太重你要靠焙火才把它的青味去除掉
這是普遍的現象北中南都有這樣的現象
有位專門銷售海鮮給五星級飯店的陳先生家裡的茶喝得差不多了
在送貨途中經過老吉子只在門口大喊一聲有好茶嗎第二天他就能夠
拿到他要的好茶了卻從來沒進過老吉子的店門十數年如一日
鄭添福就是這樣受人信任因為他從不濫竽充數
位於坪林厚德崗坑上的鄭家茶園是一處沒有電線桿沒有輻射污染的桃花源
出產的當然是好茶要得個獎手到擒來鄭添福卻讓給專業種茶的弟弟
鄭文炎栽培管理而這幾年他到阿里山種茶做茶也一樣得獎這可就不是蓋的了
鄭添福雖然沒有像何健一樣有哲學的論述但是他很直截了當的說
大家都想喝好茶但是對茶卻缺乏敬意他說茶葉之鄉鹿谷的凍頂山上
把百年老茶樹都砍光了只留下一棵就剩下這麼一棵了
還不好好保護疏於照顧任其荒蕪就不是一個正確的態度
我不是當地人不過我對它有一種敬意就是說我們今天不論說
它那一棵是什麼品種但是對它的敬意我們是要存在的所以任何人只要有做茶的人
其實那棵樹讓我們感覺到說原來在那個時空背景之下它產生的最愛留給我們
後代子孫景仰的一棵茶樹我覺得說我們地方政府或是當地的人當地的老百姓
盡量不要去干預到它的生活環境就是說茶樹生態的環境不要去干擾它
你可以適當的肥料施肥但盡量不要去修剪它或是踐踏它中部的農會他們比賽茶這個盛會
就是全國之冠它的盛會很空前對於它的人文跟文化資產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
它是一個很好的一個標竿我感覺說我們做茶的人茶文化的這個部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源頭
我們不要將它放棄我覺得這是很大的一個很有意義的事
這也是他製茶非常用心的原因他認為要把茶做到最好才對得起茶
一天之中所摘的四五批茶菁大約是午後所採的那一批茶菁做出來的品質最優
因此它經過漫長的製作過程到進入最後炒菁的時刻大約都是在清晨四五點之後
在此之前敬業的做茶人是完全不能上床睡覺的
我們拿出去的茶葉會比一般的人受到歡迎因為我們對茶葉就是態度跟敬業的精神
茶葉沒有殺菁完沒有放到焙籠上面去他是不離開茶葉的就是都在茶葉身邊
包括睡覺也是睡在長板凳上面一個板凳和簳模一樣笳籮三尺六直徑
那個也是一個做人一個分寸的最好的方法這個笳籮圓的三尺六
你的手搆不到就是告訴你不可以逾越這個規矩逾越這個分寸
我累了躺在長板凳睡覺手翹著睡著的時候你可能會因為睡的很熟
然後動一下就翻下來就告訴你你不能睡過頭然後你可以起來攪拌茶葉
這樣子茶葉就不會過熟所以說這是長板凳跟這個簳模也給我們做人做事一個啟示
鄭添福認為做茶的態度就跟做人的態度一樣要謹守分際不能踰越規矩
因此他對茶很嚴肅也很尊敬同樣的他用不同茶器泡茶也都有很深的道理存在
用壺泡茶跟用蓋杯泡茶作用完全不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避免發生不必要的誤會
一般的茶葉店你用蓋杯泡的話它不會影響到在茶行泡跟在家裡泡的味道
會盡量接近一樣所以我們盡量用這個蓋杯泡假如說我今天的壺我用的是名家壺
或是我用了這個質料比較好的我泡出來的茶葉的口感一定會比較特殊
避免誤會讓這個消費者誤會所以我們用這樣子比較中性的泡法
許多茶客將試喝過的茶樣買回家泡來喝發現口味差異極大
回過頭來懷疑茶行不老實其實倒不是因為茶樣被掉包多半是因為茶器的關係
再來呢就是因為水質的差異導致口感不一致因此到茶葉行買茶試茶的時候
最好不要用好的壺泡才能夠表現出茶葉的真實風味
它可以修飾像瓷器的話它沒有辦法修飾好的就是好的壞的就是壞的
就像小姐先生要出門要化妝化妝它是修飾他讓他的儀表更能出眾
泡茶用蓋杯或是用壺的話它也是這樣那假如說用一個碗公這樣子泡的話
它沒有修飾的空間就用這個碗泡等於是自己照鏡子一樣今天自己做的茶葉
哪裡的過程當中需要改進的或是我可以這樣子保留這樣子的一個攪拌的方法
鄭添福的製茶態度其實是師承他的父親鄭迪吉鄭老先生當年學成製茶技術之後
無條件的將技術傳給坪林鄉的茶農當初鄭老先生看鄭添福很瘦
深怕他拿不動鋤頭建議他拿筆現在的鄭添福則是堅持用一雙手
將每一片茶葉都輕輕浪菁讓茶葉展現特有的香氣
現在我告訴我爸爸我沒有拿鋤頭也沒有拿筆我靠雙手他給我的技藝
我秉持他的技藝然後我靠我的雙手做出讓愛喝茶的人
能夠靠我的雙手喝出有感情的茶葉有感情的茶什麼是有感情的茶
人家說茶不浪菁不會香花不青不會紅茶不浪菁不會甘不會醇
你不浪菁現在做茶就是他重萎凋輕攪伴少攪拌我感慨一點說
現在由傳統的技藝簳模到現在帆布的萎凋就日光萎凋
像是茶葉的日光浴一樣它躺在那裡你靜靜的你不跟它對話你沒有跟它說話
你的態度你是職業的沒有心對茶葉的態度方法應該要一顆熱誠的心
如何把這麼辛苦種出來的茶葉然後藉由我們的雙手藉由我們的能力
把它做出讓想喝好茶的人可以喝到一泡好茶
這就是做茶的人因為他們對茶葉的這種尊敬的態度讓我們喝茶的人非常的感動
也因為這些茶人的這種特有的情懷人們才能喝到一泡真正的好茶
在浩瀚的茶文化歷史傳承當中我們跑遍了許許多多的茶山
也看了許許多多的茶人因為他們都有這樣子的
一個抱負和使命才能讓茶文化一直的延續下去
今天非常謝謝您的收看山中傳奇台灣茶
我們下次再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