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山中傳奇‧台灣茶》第2集

第二集、《台灣茗茶》腳本

這是台灣三大茗茶之ㄧ「文山包種茶」的大本營,坪林,海拔介於三百到八百公尺,高緯度的溫帶氣候,山嵐氤氳瀰漫,是孕育包種茶的必須元素,也讓包種茶可以歷久彌新。包種茶有著條型的外觀,香氣縈繞是它最大的特質。


桃園龍潭茶區,承襲日據時代的製茶技術,擁有悠久的紅茶歷史。早年的紅茶都是外銷,茶菁的品種屬於黃甘種。隨著時代變遷,這裡重新栽種青心大冇及台茶18號,非常適合做為高級「紅玉」紅茶的原料,鮮紅的茶湯,高雅貴氣。


這片景致錯落的山水美景,則是孕育凍頂烏龍茶的源頭-鹿谷的凍頂山;微亮的天光,帶來茶樹必須攝取的生命養分,也讓台灣茗茶的優良品種,從這片毫無污染的自然環境中,逐漸散發至全台灣各地,也讓「凍頂烏龍茶」威震海外。


海拔一千二百公尺至一千六百公尺的杉林溪茶區,是近來新開發的重要高山茶區;番仔田、龍鳳峽等茶區,終年雲霧裊繞,出產的茶葉鮮嫩滑口,極具高山茶特質;中部茶區茶比賽奪冠的常客,大多是來自杉林溪茶區的茶葉。


大禹嶺茶區位於台十四甲線,海拔二千七百公尺,是台灣最高海拔的茶區。近四十歲壯碩的茶樹,就生長在參天古樹的遮蔭之下,終年浸浴在日月流洩的高氧霧氣,蘊涵著濃郁的茶香基因。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又到了《山中傳奇.台灣茶》系列節目。台灣的茗茶,遍佈全台灣,北部的包種茶,中部的烏龍茶,玉山、阿里山、梨山上的高山茶,花東縱谷的紅茶,知名度都相當高。本節目製作小組,踏遍全台灣每個角落,為您詳盡介紹各地的茗茶。現在,我們就一起到台灣各地的名山勝水,找尋知名的「台灣茗茶」。
-阿里山日出音樂會-
高山青歌舞表演

天光剛亮,2008年的阿里山日出音樂會,就在台北室內樂團駐團作曲家黃輔棠,以阿里山的自然元素,所全新譜寫的「阿里山之歌」拉開序幕。


-阿里山日出音樂會-
阿里山之歌

平時人煙稀少的祝山觀日平台上,擠滿上山見證日出剎那美景的遊客,萬頭鑽動;就在樂聲與驚呼聲交錯中,迎接象徵新年新希望的那道曙光。

海拔二千二百公尺的阿里山,不僅是台灣著名觀看日出場所,也是中國大陸觀光客來台灣,必定造訪的聖山;除此之外,阿里山出產的「阿里山高山茶」,由於品質優異,已經是「凍頂烏龍茶」之外,另一種奠定國際品牌的「台灣茗茶」。


名山勝水培育出的阿里山高山茶,只是眾多台灣茶區,依附在台灣高山自然環境,所孕育產物的代表作之ㄧ。台灣最北的北海岸風景區出產的石門「鐵觀音」,坪林的「包種茶」,中部的「烏龍茶」,玉山國家公園出產的「高山茶」,到最南的恆春半島,靠近墾丁國家公園所出產的「港口茶」,都是大自然生態,所賜與台灣的珍貴禮物。

從海拔50公尺的「港口茶」,一直到海拔2700公尺的大禹嶺高山烏龍茶,台灣茗茶,各具特色。各種海拔高度落差,及高低緯度的氣候差異,都讓台灣的茶葉,呈現不同風味,濃郁不一、甘醇有別,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各種口味需求。

台灣有沒落的老茶,如紅茶,但近幾年有重新復甦的跡象;也有悠遠流長的好茶,如「東方美人茶」,高雅細緻,深受好評;最重要的是,台灣憑藉獨步全球的半發酵技術,精心焙製出烏龍、包種、鐵觀音,以及高山茶,則歷久不衰,永享盛名,揚威世界。

鹿谷「茶業文化中心」的英雄榜上,陳列著每年從冠軍茶比賽中,脫穎而出的茶農肖像,這些武功高強的茶農,正是孕育台灣茗茶的最重要推手。沒有他們,台灣「凍頂烏龍茶」無法站上世界的舞台。


台灣緯度最北,靠近北海岸的石門茶區,所生產的硬枝紅心鐵觀音,品種跟木柵的鐵觀音不一樣,但各擅勝場;「鐵觀音」是早期台灣三大茗茶之ㄧ,但隨著茶樹老化及茶人凋零,茶區僅存的零星茶園,終究抵擋不住過往的風光歲月。

幸好念舊的茶農陳威志,無法忘懷鐵觀音的特殊滋味,近幾年在木柵山區重新栽種三分地的新茶樹,重新生產「正欉」的鐵觀音,讓愛好傳統鐵觀音的茶客,可以重溫舊夢。但是鐵觀音可是高貴的茶葉,不好伺候,因此茶樹的衰老現象,是有可能導致茶區的沒落。

-super-陳威志-木柵茶農
﹝鐵觀音茶樹的特殊性,它是屬於深根性,而且它的分枝比較少,它的產量一般來講比一般的茶還要少。第二,它對土壤的選擇性很高,若是舊茶園它以前有種過茶,若是沒有讓它有充分的休耕,你要再種茶種不起來。所以栽培管理方面,它對土壤的選擇很嚴格之外,它對氣候的適應性,跟其它的品種來說,算是比較挑剔,比較難伺候。而且在栽培它,以三年生或五年生來講,一般的三年、五年生,已經進入採收高峰期,但是鐵觀音茶,才剛進入初期採收的階段,這是它栽培管理的困難。﹞

貓空附近,這片原本青翠的鐵觀音重要茶區,這些年來,隨著茶樹的乾枯、茶園面積逐漸稀少,光禿禿的山頭,令人無限感傷!現在整個木柵地區大約只剩下四、五十公頃的茶園在支撐,也讓這裡的鐵觀音茶產量逐步下滑;然而更多來源不明的鐵觀音茶,卻打著木柵鐵觀音的名號,對外銷售,多少都會玷污木柵鐵觀音的英名。陳威志則認為這只是短暫現象,原因是在於進口的鐵觀音,它走的路線跟木柵鐵觀音不一樣。
-

super-陳威志-木柵茶農
﹝如果以大陸鐵觀音的作法,拿來木柵來焙火,依我個人的見解,會變成所謂的「文不對題」,往往在焙火的過程會爆掉,因為他們是做輕發酵、做清香路線,它要下去焙火會不受火,焙火之後,它的清香會不見了,焙火之後會變得很脆,沒有鐵觀音的味道。﹞


陳威志表示,如果不是第一線的茶藝界的人士,在幫忙推廣木柵鐵觀音,大家可能早就棄守了,因為生產成本實在太高了!一斤毛茶的製作成本要一千六百元,焙火完成後的茶乾,一斤接近二千元,而這只是生產的成本。因此在市場上低於二千元的價格,是不可能買到「正欉的」木柵鐵觀音!你買到的,可能是用台茶二十七號金萱茶樹去生產的「正宗鐵觀音」,或是其它外來的進口茶葉。

-super-張貿鴻-前中華茶聯台北會長
﹝木柵鐵觀音也只有在木柵這個茶山,很適合來種植,如果我們把鐵觀音當做一種特色茶,必須好好的把它研發一套傳統的製茶工序,這樣子研發製造下去,必然能當一種是全台灣省四大茗茶裡面的一種特色茶,我們年輕這一輩,必須把茶藝、茶文化,跟鐵觀音這個茶種來結合,讓喝茶的人,更懂得品嚐鐵觀音的甘韻、清香,以及韻底的味道,這種熟果香,這種特色的香味是鐵觀音才擁有的,這種茶必須透過茶藝的朋友,來幫它發揚光大,也透過纜車這個觀光地區的一個興盛之後,大家要有共識,來把山區重新塑造一個茶文化與茶休閒產業的一個結合,讓社區再造重新再站起來,這是我們大家的期望。﹞


再往北部的近郊,台灣三大茗茶之ㄧ「文山包種茶」的大本營坪林,依舊維繫著傳統包種茶的命脈。海拔介於三百到八公尺的坪林茶區,仗著高緯度的天候優勢,山巒與茶園錯落,恬靜鄉間的自然氣息,山嵐氤氳瀰漫的天然景致,都是孕育包種茶的必須元素,也讓包種茶可以歷久彌新,茶香四溢。

不同於球型或半球型的烏龍茶、高山茶,包種茶的特色是條型的外觀,它最大的特質是香氣縈繞,喉韻甘醇。茶葉在沖泡過程伸展快速,不論是壺泡、或是用蓋杯、或是碗泡,都很容易將它的特色展現出來。

北宜高速公路開通之後,北部茶區的地理位置,就緊緊依靠著台北都會區圍繞,展現出不同特色的茶園風貌;鄰近坪林的宜蘭山區,也出產極具特色的「玉蘭茶」。

偌大的蘭陽平原,田園景致相當優美。造型特殊的龜山島矗立在頭城外海,隔著蘭陽平原與玉蘭茶區遙遙相望,這種山海交會的特殊環境,也孕育了玉蘭茶的特質。

-super-蕭堂秋-宜蘭大同玉蘭茶農-
﹝宜蘭的茶就是大同玉蘭茶靠山,大部分的茶園分佈在崙背社區九寮溪上游,玉蘭休閒農業區,松羅國家步道上游,所以晚上的氣溫會比較降低,比較會卡雲霧,條件本身就不錯,輔導單位是文山改良場,鄭課長他輔導的方向是要有包種茶的清香,烏龍茶的喉韻,這是大同玉蘭茶最大的特色。﹞


可能有許多消費者,都對蘭陽溪上游的玉蘭茶區感到陌生,其實這裡的茶區也有相當長的歷史,早期的茶農,都是從桃竹苗茶區移民過來的,所以本身就有深厚的製茶基礎。
由於大同鄉的自然天候條件不錯,現在他們接受茶改場的建議,開始試做紅茶;由於紅茶的做法跟烏龍茶的做法有相當大的差異,因此遠從日月潭請來茶改場的紅茶專家黃正宗,教導他們做紅茶的流程與方式,希望讓原本只能採收春冬二期的茶葉,可以生產不同風味的新茶葉,增加地方的茶葉特色。

-super-蕭堂秋-宜蘭大同玉蘭茶農-
﹝因為我們對紅茶全發酵完全是外行,經過黃課長的指導,這樣一來,因為我們都有半發酵製茶的經驗,應該對這個很快就會駕輕就熟,最主要現在的紅茶,一般的年輕人的接受度都很高,大同玉蘭茶這裡各產銷班的班員,都有休閒跟產業要結合在一起。這個紅茶的部份,第一可以產出來,可以增加收益,再來可以做製茶DIY﹞

而台灣早期最大的茶區是在桃竹苗地區,這些茶區隨著經濟發展及科學園區的逐步擴大發展,茶園逐漸沒落,現在都屬於小面積的茶園;也因為小面積的茶園,比較容易保持生態的平衡,因此這裡的茶,目前都朝向有機的「東方美人茶」發展為特色。
此外,桃園龍潭一帶的茶區,承襲自日據時代以來的製茶技術,也擁有悠久的紅茶歷史。早年的紅茶都是外銷,所以採用大量生產的方式,茶菁的品種屬於黃甘種。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這裡重新栽種青心大冇的茶樹,非常適合做為高級紅茶「紅玉」的原料。

黃文諒-龍潭茶農-
﹝我們北部的紅茶,以前都是外銷為主,而且用紅甘種來做紅茶,他那個茶泡出來茶葉的渣泡出來的顏色非常好看,所以以前都是這樣子做紅茶,一直傳下來,到最近我們還是有做一些紅茶,不過就是量比較少,我們是做一些本國內銷市場而已,其他市場已經慢慢沒有了。﹞

現在畫面上看到的是,紅茶成型前的色澤變化。茶菁採收之後,靜置於室內,經過16小時的室內萎凋,茶菁會呈現萎縮柔軟狀,之後經過揉捻機揉捻,再經過解快、發酵的步驟之後,紅茶的色澤就慢慢成型了,最後經過乾燥的過程,就成了外觀稍呈黑色的「紅玉」種紅茶;這種紅茶的茶湯,呈現鮮紅色,喉韻甘醇,既高雅又貴氣,在市場上相當的搶手。

中部茶區是當前台灣烏龍茶、高山茶最重要的產區,包括南投的鹿谷、名間、杉林溪、玉山下的信義,台中的梨山、福壽山、花蓮的大禹嶺以及嘉義的梅山、阿里山。這四個縣市的茶區囊括當前台灣中、高海拔高山茶全部的生產地,因此可以說是台灣茶的心臟地帶。

「名間」是台灣低價茶葉的重要產地,「松柏長青茶」是名間鄉的代表性品牌。這裡的海拔只有一、二百公尺,天氣熱,溫度高,幾乎整年都在生產茶葉。名間是台灣茶區中,唯一全部用機器採收茶葉的茶區,所產製的茶葉,大多供應冷飲市場的原料,或是低價的茶葉市場。名間出產的茶,雖然價格低廉,品質卻不差,更是提供喝不起高級茶的普羅大眾,一個品茗精緻茶的機會。因此,名間每年的茶產值,大約佔了台灣整個茶業市場的四成營收,相當可觀。

眼前這片景致錯落的山水美景,正是孕育凍頂烏龍茶的聖地;微亮的天光,帶來了這些茶樹必須攝取的生命養分,也讓台灣茗茶的優良品種,在這片毫無污染的自然環境中,逐漸散發至全台灣各地,也讓「凍頂烏龍茶」威震海外。凍頂山已經不是一個村落集散地,而是一個國際性的知名品牌,它代表台灣茶業的精緻面向,品質掛保證。

凍頂烏龍茶的發源地鹿谷的凍頂山上,還有一棵碩果僅存的百年老茶樹,孤零零躲在大片茶園中;這棵老茶樹見證了台灣茶業的百年發展史,原本可以擔任推展台灣「茶文化」的示範角色,卻在相關單位有意無意的忽視當中,任其自生自滅,相當可惜。

鹿谷的海拔大約是九百到一千一百公尺之間,鹿谷的茶樹因為栽種歷史較久,樹齡逐漸老化,加上早期茶業全盛時期,過度施用化學肥料所造成的土壤酸化現象,近年來茶葉的生產數量一直在減少,也顯示這裡的茶業有逐漸退化的跡象。

但是,鹿谷的茶,卻已經變成一種圖騰,它可說是佔據在台灣茶業發展史上「教父」的地位;不管它是否風光依舊,不管它的茶園面積一直在縮減,不管它的天然培育環境及條件,已經被其他茶區給超越過去。但是只要掛上「鹿谷」這兩個字,它就可以在市場上暢行無阻,茶葉的價格,也可以維持在相對高檔的價位。也難怪鹿谷農會每年春季、冬季舉辦的「冠軍茶」比賽,參賽的茶樣逐年攀升,近幾年都維持在五千件上下,幾乎佔了全省茶比賽的半數名額,鹿谷的威名可見一般。沒有人會在意你是否在鹿谷種茶,但你的茶業非要拿來鹿谷比賽不可。

這種怪異的現象也造成傳統「凍頂烏龍茶」的軟枝紅水,茶葉周圍鑲金邊,中發酵、中焙火,茶湯偏紅的原有特質,消失不見,令人感嘆。取而代之的是輕發酵、輕焙火,茶湯偏黃的綠茶化現象;原因無他,因為現今獲得鹿谷茶比賽冠軍的茶農,是鹿谷的茶農沒錯,但茶的來源,卻已經朝向高海拔的趨勢。

也因此鹿谷當地的少數茶農,仍舊堅持傳統凍頂烏龍茶的中發酵、中焙火的原湯、原味,他們彰顯了傳統凍頂烏龍茶的特質,傳承了原有的特色;然而遵循古法所製作的茶葉,風味依舊,滋味特別,但是絕對無法在茶比賽獲得青睞,連識貨的茶友都愈來愈少;茶農只能感嘆大環境的口味改變,但他們的堅持卻永遠不變。

劉博嘉-鹿谷茶農
﹝還是重視發酵像坪林的茶重香氣,輕發酵,萎凋的時間拉長,輕攪伴。我們這兒不是,我們這兒攪拌比較重,發酵程度比文山包種式的高,高海拔因為日夜溫差大,所以發酵程度也比凍頂式的輕,所以我們還是維持很傳統,我們堂兄弟也都還是一樣。﹞

至於海拔介於一千二百公尺至一千六百公尺的杉林溪茶區,是近年來新開發的重要高山茶區;番仔田、龍鳳峽,因著終年雲霧裊繞的因素,所出產的茶葉鮮嫩滑口,極具高山茶的品質。可以說中部茶區茶比賽奪冠的常客,大多來是杉林溪茶區,因為這裡的茶農大部分來自鹿谷或是竹山,身懷高超的製茶技術,加上優質環境生長下的茶菁,不想得獎都很難。而且杉林溪高山茶,因為名氣沒有凍頂烏龍茶來得大,所以屬於中上價位的茶種,很符合大眾化的品茗條件。
-

super-黃崇敬-杉林溪茶農
﹝高海拔以外,它的生長一年四季可以採收四次,春夏秋冬,它的平均生長氣候介於10度到20之間,它在寒冷的氣溫環境當中,它自然生長出來的茶葉,它就具備做好茶的條件,所以說杉林溪的好茶,它的特色就是有香,水的喉韻很好,還有甘,這是杉林溪茶最大的特色。﹞

另外南投信義鄉玉山山腳下的高山茶區,近幾年也有擴大種植面積的趨勢。由於這裡的氣候條件屬於終年雲霧裊繞的狀態,所以高山茶的清香滋味相當顯著。同屬中央山脈的山系,因此這裡與阿里山祝山觀日平台遙遙相對,風景相當的壯麗宜人,現在也朝觀光休閒茶園發展,希望可以讓更多的遊客,品茗台灣獨特滋味的玉山高山茶。台灣的名山勝水,運用自然的生態環境,在這深山裡,默默的在為台灣茗茶貢獻心力,希望茶農與茶人,都能好好珍惜這份特殊的情意。

super-戴運全-信義鄉茶農
﹝信義鄉同富村的茶就是我們這區最多,這一區大約有五十公頃左右,我們的高山茶種的是軟枝烏龍,剛好種在玉山山腳下,它有特別得天獨厚的味道,是別的山頭所沒有的。軟枝烏龍吃起來就是會較軟水,香度也很好,也很甘。軟水喝起來會很有潤喉、滑順的意思。又是種在玉山山脈,它有得天獨厚的山氣味道就對,咱們的春茶一季的產量大約五萬斤左右。﹞

大阿里山茶區,包括嘉義的梅山、竹崎、番路、阿里山等地,也是屬於中高海拔氣候,而且山巒疊翠,峰峰相連,深山山嵐的靈氣交錯,釋放出來的森林芬多精,在在都提供茶葉多種必須吸收的微量元素,因此本身就具備培育高品質茶菁的自然生態環境。這些年來阿里山高山茶,也已經闖出名號,品質高、價格也跟著提升,奠定了新的台灣茗茶品牌。

農委會過去為了提升台灣的製茶技術與茶葉品質,總共舉辦四次「台灣第一好茶」比賽,其中有兩次第一好茶的特等獎,都來自阿里山茶區;第一次是梅山鄉太平村的林玫美,另一次是隔壁太和村的葉春宏。這樣的成績,說明了大阿里山茶區所出產的茶葉品質優異,名不虛傳,廣受茶業界、以及茶人,甚至是消費者的肯定。

﹝茶園裡面經過我們這麼多年的仔細的觀察,我們的茶園一定要種樹,因為它跟它所給茶樹它會有互補的作用。因為我們的茶,在土壤所吸收的養分,它是有限的,它最主要是靠光合作用,在空氣中吸收多種的微量元素,所以我們的茶園裡面種樹,跟茶樹它所吸收的微量元素不同,如果我們整座山都種茶樹,它整座山在空氣中所吸收的微量元素,都是同樣的,所以我們茶的品質就會降低,香女茶場能夠做出冠軍茶,就是因為我們的茶園裡面有種樹,它能夠有互補的作用,所以這就是我們品質方面能夠贏過別人的一小部分﹞


接著我們再往更高的梨山、福壽山、大禹嶺茶區,深入探訪近來飽受破壞生態指責的台灣最高海拔茶區。梨山的海拔介於一千七百至二千六百公尺之間,這也是台灣最高海拔的茶區。梨山高山烏龍茶的品質向來傲視群倫,因為口感風味絕佳,早已成為台灣高山茶的代名詞,只是歷年來還不曾有過,全國性大賽的奪冠紀錄。

梨山茶區包括大禹嶺、福壽山、華岡、碧綠溪、武嶺農場等地,茶區橫跨中部四縣市。梨山茶區地處高冷山區,日照短而多霧,茶樹長年吸取高山特有之大地靈氣,所產製之茶葉,清香甘冽,甜度高,入口滑潤,帶有自然的花果清香,水質柔軟,且耐沖泡,質香韻醇,堪稱茶中極品。

-super-杜西銓-梨山茶農
﹝白天的溫度在24、25度,晚上溫度剩4、5度,這20度的溫差是其他山頭所無法比較的,因此台灣茶在梨山地區,因為供不應求,因此演變成今天,許多果園、梨仔園、水蜜桃園,或是蘋果園在沒有好的收成,來改善自己的收入之時,紛紛改種茶樹,在這裡發展出來的梨山茶區出來。梨山茶區剛好涵蓋兩個地方,一個是台中縣的和平鄉,一個是在南投縣的仁愛鄉﹞
而大禹嶺茶區位於台十四甲線一百零五公里處,這裡的海拔大約二千七百公尺。這片存在近四十年的茶園中,我們看見壯碩的茶樹,就生長在參天古樹的遮蔭之下,終年浸浴在日月流洩的高氧霧氣,茶葉本身,就蘊涵非常濃郁的茶香基因在裡面。

大禹嶺高山茶每年只採收二次,產地批發價每台斤大約在五千元上下,零售價格就更嚇人了,而且茶園面積僅有五、六公頃,茶葉產量有限,時常供不應求,市面號稱二三千元的茶,不可能是真的大禹嶺「高山茶」。大禹嶺果真是台灣最高海拔、也是最高貴的高山茶產地。
只是梨山地區的茶園就跟果園一樣,長期以來深受農政單位及保育團體的關注;在各方的角力中,「國土復育計畫」暫時遭到立法院擱置,是否代表整體的生態保育計畫,仍需更縝密的調查、更周全的配套措施,才有推動的可能性。

-super-杜西銓-梨山茶農
﹝茶的樹根其實紥的很深,事實上第一點它沒有種在坡度很陡的地方,以方便採摘、施肥、管理,第二點它的根很深,對於水土保持也是一種好的維護,你說水土保持,或是說國土復育案,要來將這裡一切的土石流,都是因為種茶的關係,也是無法理解。事實上過去以來,土石流發生的地方都是一些蔬菜區,它每七十天、六十天、四十五天,都要採收一次之後都要翻動土壤、鬆動土壤,大雨一來土壤開始流失,茶不曾這樣做,最多是除草,種下去就是三十年、五十年,甚至大陸是好幾百年的茶樹,也會變成喬木狀態的高樹幹,因此它不輸造林地,何況現在種的所看到地區域也是一個很平緩的地方,也是一個使用區分屬於農牧用地茶區,它應該對水土保持絕對沒有破壞性,甚至我覺得說倒是比種植蔬菜,更具水土保持的效果,希望有關當局可以來體諒與關注,實地來參觀,真正在農牧用地上種的,希望可以網開一面,繼續經營,若是在林班地,或是坡度超過很高很陡的地方就少種一些。或是在應該不可種一些高冷蔬菜來破壞我們的水土。﹞

梨山茶區開發幾十年來,始終存在水土保持的疑慮,政府的政策傾向棄農造林的永續經營方針,未來這些茶區的茶葉產量,會不會因此逐年遞減,而讓價格繼續往上攀升,有待後續觀察。

-super-杜西銓-梨山茶農
﹝實在說真的大家有時間就上來參觀,下雨天再上來,真正下大雨的時候,茶園根本不會有影響,土壤沒有流失,所以在國土復育案中,種茶也是可以幫助土壤維持水土保持的植物,請有關單位來體諒與了解。﹞

事實上台灣有許多茶區其實都鄰近國家公園四周,環顧著太魯閣國家公園及玉山國家公園的自然美景。這些浸淫在台灣高山秀麗群峰,與數萬公頃森林覆蓋的絕佳環境,高山茶先天就擁有超凡脫俗、零污染的原始生態特質,注定了高山茶的不凡品質與身價。

越過壯闊雄偉的合歡山、中央山脈,再穿過氣勢磅薄、鬼斧神工、美不勝收的太魯閣峽谷,製作小組來到台灣東部的花東縱谷茶區。不要以為低緯度、低海拔的花東縱谷,可能無法出產台灣茗茶,然而由於這幾年,花蓮在推行無毒農業政策,也提供了自然、有機的生態環境,讓花東縱谷奄奄一息的茶產業,重新恢復契機;新的茶園誕生了,新的茶種出頭天,荒廢的茶園又長出鮮嫩的綠葉。

無毒農業造就了小綠葉蟬、也就是浮塵子的大量繁殖,而小綠葉蟬最愛的植物就是茶樹;被小綠葉蟬啃噬、吸吮過的茶葉,卻是製作東方美人茶的唯一原料。也因為整個大環境都適合昆蟲生長,因此,花蓮瑞穗及鶴岡的茶區,都遭受相同的蟲害,卻都提供了最好的製茶原料。

如今這種放牧式的農業政策,卻為花蓮的茶區帶來蓬勃的生機;一般來說,西部茶區的茶樹要遭受小綠葉蟬的啃食,是要等到夏季來臨,茶農放棄夏茶採收,連帶停止噴灑農藥的期間,才有小綠葉蟬短暫活動的蹤影,因此要產生「白毫烏龍」的茶葉原料,機會是可遇不可求。

然而花東縱谷的小綠葉蟬,卻是一年四季,都提供了製造高級紅茶的必要元素。過去的瑞穗鶴岡紅茶,是屬於外銷型的低價紅茶,現在的瑞穗紅茶有了響亮的嶄新名號「蜜香紅茶」,它也是台灣高級紅茶的新商標。

-super-彭成國-花蓮瑞穗茶農
﹝之前我們茶葉這邊是種很少,68年以後改良場輔導,農會這邊推廣,才有慢慢種比較多,68年的時候都種青心大冇,那時候都是做外銷的,然後慢慢演變。因為工資太高,外銷失去競爭力之後,才改種烏龍茶,改種烏龍茶以後也是改良場來輔導,農會來輔導,慢慢的品質做得比較好,經過比賽,專家認定,把銷售市場打開。現在對我們講最有名的是紅茶,講到紅茶,就是要感謝花蓮縣政府,他們推廣無毒農業,輔導我們,改良場技術指導,把紅茶,瑞穗、舞鶴的紅茶做得非常好喝,有它的特色,跟其他別的地區的紅茶,品質都不輸給它們,甚至超過它們。﹞


另外花蓮的赤柯山,海拔大約九百公尺,過去是以金針花聞名;近幾年來,也開始培育高山烏龍茶,在落日餘暉的殘影中,我們見證了東部茶業多元發展的可能性。

當西部的茶區,因為過度開發而有生態危機的疑慮時,尊重自然生態的花東縱谷,卻得到了名利雙收的實質回報;這樣的結果是否能爲一昧地往高山茶開發的錯誤迷思,帶來何種啟示?値得農政單位及所有台灣的茶人深思。

再往南走,位於台東鹿野高台的茶區所出產的「福鹿茶」,也是花東地區的另一種「台灣茗茶」。屬於亞熱帶氣候的台東鹿野高台,東臨海岸山脈,西近中央山脈,海拔大約四百公尺,由於日夜溫差大而且沒有空氣污染,所以非常適合茶樹生長。

台東在地茶農陳錫卿,就在鄰近鹿野高台的鹿鳴山上,海拔大約九百公尺的原始林地上種植茶樹;這種屬於低緯度、中低海拔所生產的茶葉,居然讓陳錫卿榮獲2004年第二屆「台灣第一好茶」的總冠軍。這樣的結果幾乎跌破所有茶葉專家的眼鏡,也讓參賽者不禁合理懷疑冠軍茶的產地來源。但是陳錫卿強調製茶的態度,決定茶葉的品質。

-super-陳錫卿-台東鹿野茶農
﹝一定要有耐心,就像是一個小孩,你必須去疼惜他,要去照顧。要做出好茶不是像許多製茶師傅所說的,今天的茶菁採下來很優就做得出來。古人說要做出一泡好茶,一定要天、地、人,三才濟,缺一不可。最主要的就是說茶園裡面的管理很重要,而且要勤勞,所以以前都是用手去拔草,千萬不可以用殺草劑除草劑,化學肥料用太多,做不出香茶,所以現在大家都說要用粗肥有機肥,如果你勤於管理照顧,茶樹茶菁的原料好,包括做茶的經驗,你要有辦法配合天氣,今天的溫度溼度高低,包括茶葉的走水,都是很大的關係﹞


我們仔細探究鹿鳴山的茶區,雖然海拔只有八、九百公尺,與南投鹿谷相近,而且緯度低,溫度高,日照強。然而這裡的茶區,不像鹿谷,屬於全面開發的老茶區,嫩葉較少,且整個區域茶樹釋放出來的微量元素都一樣,品質無法與新茶區、新茶樹相提並論;

這裡屬於低密度開發的新茶區,茶葉鮮嫩,加上四周高聳森林產生的芬多精,剛好提供茶樹適量的微量元素,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互補效果,茶樹經過高氧霧氣的循環轉換作用,自然生長出優質的茶葉。我們也在這片未經開發的森林裡,找到許多野生的茶樹,高聳的茶樹,說明這裡的天候條件,十分適合茶樹生長。

-super-陳錫卿-台東鹿野茶農
﹝做茶是一種很活的東西,看茶菁、看天氣,天氣每天在變,每一天溫度濕度不一樣,會做茶的師傅就是要看「天」做茶,並沒有一個程式,因為今天的茶菁,跟明天的茶菁,生長的地方可能不同,有的是山坡地含水量低,有的是平地含水量高,水份跟溫度是發酵過程最重要的因素,看你如何去拿捏,看你做的功課,你過去所學的到哪裡,今天就都會用得上。﹞


這樣的結論印證了台灣茗茶遍佈全台,而且只要有心耕耘茶區,不管是高山或是平地,不管是高海拔的低冷環境,或是低海拔的亞熱帶氣候,都可以培植出獨具風味的特色茶。台灣最南端的恆春半島,靠近滿洲鄉佳樂水,所出產的「港口茶」,再次印証了這層不變的道理。
滿洲鄉的海拔僅有五十公尺高,全年平均溫度接近二十五度,一百多年前,引進了適合此地氣候的武夷茶種,硬是開創了滿洲特有的「港口茶」;如今別具風味的港口茶,因為產量有限,市場供不應求,每斤茶葉的價格介於1000-2000元之間,還時常缺貨,真是無法小看它的特殊魅力。

「台灣茗茶」礙於篇幅,只能簡單介紹「港口茶」,《山中傳奇.台灣茶》系列節目的第七集《老茶新口味》將會有更大篇幅,詳細敘述「港口茶」的歷史與演進,以及它的特殊風味,觀眾朋友一定不能錯過。

飽覽台灣一系列的「台灣茗茶」,您是否會有一種幸福的感受,台灣豐富、多元的茶葉品種,可以滿足各類型茶客品味及口味的需求:台灣豐富的茶文化,也隨著遍佈全台的茶產地,而逐步擴散至全國,傳承一幕幕動人、感性的茶鄉故事。感謝您的收看,我們下次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

版權所有‧請勿盜用智慧財產權

Copyright © 2014 iam6611

All Rights Reserved